白化病的遺傳系由一單個隱性基因所決定。黑素細胞不能形成黑素,可能是供給游離之酪氨酸的機制有缺陷,或是酪氨酸酶不能轉移到前黑素體。由于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或酪氨酸酶功能減退,黑色素合成發生障礙所導致的遺傳性白化病。
一、白化病病理特點
組織病理顯示,基底層有透明細胞,銀染色陰性不能證明有黑色素。多巴染色可陽性(酪氨酸酶陽性型)或陰性(酪氨酸酶陰性型)。
白化病根據分子學發病機制,OCA 可分為酪氨酸酶相關性OCA(即酪氨酸酶陰性OCA,Ⅰ-A 型;黃色突變OCA,Ⅰ-B 型;溫度敏感性OCA,Ⅰ-TS 型;微量色素OCA,Ⅰ-MP 型),酪氨酸酶無關性OCA(酪氨酸酶陽性OCAⅡ型)。Ⅰ型病人存在酪氨酸酶基因突變引起酪氨酸酶活性缺乏(ⅠA 型)、活性降低(ⅠB型、Ⅰ-MP 型)或酶活性在較高溫度中降低(Ⅰ-TS 型),酪氨酸酶是黑素生物合成途徑中的關鍵酶,其活性缺乏或降低可導致皮膚色素減少或缺失。Ⅱ型病人存在P 基因缺失或突變,導致P蛋白功能缺失,P蛋白與黑素前體酪氨酸轉運入黑素小體膜有關,是生成黑素所必需的蛋白質,P蛋白功能缺失可導致黑素合成障礙。
二、白化病發病機制
不同類型的白化病,臨床表現不同,也有人種的差異,但共同的特點是黑色素細胞的酪氨酸酶缺乏,或酪氨酸酶相關酶異常的共同作用,使黑素小體內酪氨酸不能轉化為黑色素,造成毛發、皮膚、眼的顏色變淺,酪氨酸酶缺乏,同時造成其它的代謝改變,產生一些伴隨癥狀。
白化病可分為兩大群,一為較常見的眼睛皮膚白化病,身體不能制造黑色素。另一類為伴有異常免疫系統的白化病,包括謝迪亞克-東綜合征、海-普綜合征、格里塞利綜合征、克羅斯綜合征,這類是和黑色素及其它細胞蛋白的缺陷有關。
溫馨提示:白化病全身皮膚缺乏黑色素而呈乳白或粉紅色,柔嫩發干。毛發變為淡白或淡黃。由于缺乏黑色素的保護,患者皮膚對光線高度敏感,日曬后易發生曬斑和各種光感性皮炎而皮膚曬后不變黑。也常發生光照性唇炎、毛細血管擴張,有的發生日光性角化,并可發生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癌。眼部由于色素缺乏,虹膜為粉紅或淡藍色,常有畏光、流淚、眼球震顫及散光等癥狀。大多數白化病患者體力及智力發育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