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淋巴水腫發病機制
(1)發病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
1)原發性淋巴水腫:由淋巴管發育異常所致,大多數是淋巴管發育不良,少數為淋巴管異常增生擴大。
2)繼發性淋巴水腫:因某些疾病原因造成淋巴管阻塞,既往常見的絲蟲感染現已少見,鏈球菌感染及因癌腫施行放射治療和淋巴結清掃術后等,乃是造成淋巴水腫的主要原因。
(2)發病機制
不論病因如何,淋巴管阻塞引起的病理變化大致相同。開始是阻塞遠側的淋巴管擴張,瓣膜破壞,淋巴液淤積。淤滯的淋巴液蛋白質含量增高,這種富含蛋白質的淋巴液在組織間隙積聚、濃縮,為細菌感染提供了條件。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網狀淋巴管炎,長期、多次的反復發生后,因纖維組織增生而使淋巴管腔狹窄或阻塞。而且促進皮內和皮下組織纖維化進程。脂肪組織被大量纖維組織替代,使皮膚及皮下組織極度增厚。
放射治療及淋巴清掃術直接且廣泛地破壞淋巴結構,造成淋巴回流障礙。
從解剖學觀點看,淋巴回流障礙可發生在各級淋巴通路上,如起始淋巴管、真皮淋巴管網、集合淋巴管、淋巴結、乳糜池和胸導管。由于淋巴受阻的部位不同,所引發的淋巴水腫病理生理改變也各不同。例如,盆腔大集合淋巴管受阻時的病理生理改變,完全不同于起始淋巴管閉塞。此外,不同的發病因素,如外傷、感染、放射線等所造成的淋巴管病變也有差異。原發性淋巴水腫如Nonne-Milroy病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
(3)病理過程
水腫期、脂肪增生期和纖維增生期。
1)水腫期:
發病初期,淋巴液回流受阻,淋巴管內壓力增高,導致淋巴管擴張、扭曲。瓣膜功能逐漸喪失,淋巴液反流,影響到毛細淋巴管吸收組織間液和大分子物質的能力,致使體液和蛋白質在組織間隙中積聚。下肢淋巴水腫的腫脹首先從踝部開始,由下而上逐漸擴張,肢體呈均勻性增粗,以踝部和小腿下1/3為甚,此時皮膚尚光滑柔軟,指壓時有凹陷性水腫,抬高患肢或臥床休息后,腫脹可以明顯消退,該階段屬于淋巴水腫期。
2)脂肪增生期:
水腫持續存在,在脂質成分的刺激下,巨噬細胞和脂肪細胞吞噬淋巴液內的脂質成分,皮下脂肪組織增生,肢體韌性增加,皮膚角化尚不明顯,水腫過渡為非凹陷性,淋巴水腫進入脂肪增生期,此階段的組織腫脹主要包括淤滯的淋巴液和增生的脂肪組織。
3)纖維增生期:
在高蛋白成分的長期刺激下,皮膚和皮下組織產生大量纖維組織,淋巴管壁也逐漸增厚、纖維化,導致組織液更難進入淋巴管內,高蛋白水腫進一步加重。高蛋白水腫液是細菌等微生物的良好培養基,局部容易誘發感染,丹毒反復發作。感染又增加局部組織纖維化,加重淋巴管阻塞,形成惡性循環,稱為纖維增生期。臨床上表現為皮膚逐漸加厚,表面過度角化粗糙,堅硬如象皮,甚至出現疣狀增生、淋巴瘺或潰瘍等,肢體極度增粗,形成典型的象皮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