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男性人對于疾病知識的學習,很多的疾病,大家都很清楚。所以當患者出現了水腫,高血壓或者是下背疼的時候,就懷疑是腎病了,那么腎病怎么檢查?這是患者很想知道了。
腎病怎么檢查?在很多腎病形成的早期,患者可能完全沒有癥狀,沒有檢查是很難發現的,治療上是啊盲目且浪費資源的,對于腎病的檢查可以分為四類,下面就該問題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吧。
1:篩檢性檢查
篩檢性檢查是進入門診的第一步檢查,是很基礎也是很重要的一塊。
檢查包括常規尿液分析檢查及血中尿素氮(BUN)及肌酸酐(Cr)。 「常規尿液分析」是一種方便、快速的檢驗,可發現是否有蛋白尿、血尿、發炎、腎絲球腎炎、腎小管異常,另外也可配合血液檢查,診斷其他腎臟疾病。它包括外觀、試紙測試及顯微鏡檢三大部分。取樣時應避免污染,男性取中段尿液;女性則應先清洗會陰后,再取中段尿液。取樣后,應在半小時內檢查完畢。血中尿素氮及肌酸酐異常的變動,則表示腎功能可能衰退到正常百分之五十以上,是用來篩檢較嚴重的病人。但尿素氮較可能因蛋白質的攝取量、脫水等產生異常變化,而肌酸酐則較不受影響。
2:腎功能檢查
但患者患上腎臟上面的疾病,腎功能是絕對會受到牽連的,正常人腎絲球每分鐘約過濾出一百毫升的血漿量,稱為腎小球過濾率。臨床上,是以測定較為簡單的「肌酸酐清除率」來作代表,病人須收集完整的二十四小時的尿液后取樣送檢,再同時測血液及尿中的肌酸酐作比較來計算出Ccr,正常為每分鐘一百毫升,可以早期測知腎功能之受損程度。另有放射性同位素攝影術(radio-isotope scan),是將副氨基馬尿酸(PAH)加上放射性碘化物做靜脈注射后,再以放射線計數器測定腎臟之排泄狀態,其優點是可區別左右腎功能上之差異,缺點是核醫檢查不夠普及及具少量的放射性輻射。
3:腎影像學檢查
該方法是運用最廣泛的,通過不具有放射性的超深波,來探照病情,可看出腎臟大小、結石、腫瘤、囊泡等形態學上之異常,但須由有經驗的醫師親自操作。腹部X光檢查,則可看出腎臟大略形狀、結石等,但所得資訊較有限。另外像靜脈注射尿路攝影(IVU或IVP)、電腦斷層攝影(CT scan)、逆行性盂攝影(RP)或是血管攝影(angiography)等,較具侵襲性,并須要顯影劑之注射。一般須由專科醫師,視初步的檢查結果,再作進一步選擇。
4:病理學檢查
即「經皮穿刺腎臟切片」檢查,取得之腎臟組織,經一連串特殊處理及染色后,分別進行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及免疫螢光的檢查,而做最后組織學的診斷并決定日后的治療方式或預測腎臟疾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