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尿路感染反復發病,遷延不愈。經常是一年內十幾次甚至數十次發病,抗菌素一年服到頭。其原因除了老年女性自身的生理特點容易發病外,更主要是目前臨床治療,醫生憑經驗選擇抗生素,而尿液細菌培養及細菌藥物敏感測試需要五天后方能出結果,不能馬上指導醫生正確選擇抗菌素,造成應用不規范,大量耐藥菌株的出現,以致病情遷延難愈。因此,一旦發現患者有此疾病需盡早去醫院接受治療。
一、控制原發病,去除誘因
老年人泌尿系感染原因復雜,耐藥菌多,條件致病菌多,復發率高,應積極控制原發病,去除誘發因素特別是老年男性的尿路梗阻。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應積極處理。老年女性患者局部使用雌激素可以恢復絕經前的下尿道生理狀態,陰道pH值和菌群關系,另外也應盡量減少老年人診療時泌尿道內操作,如采用套尿管代替留置導尿,注意局部清潔,經常更換導尿管、床墊等。
二、合理使用抗生素
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腎臟功能減退,在使用抗生素時應盡量避免對腎臟有毒性的藥物。在治療過程中檢測腎功能,尤其是在長期使用時應根據腎臟功能來調整劑量,既要避免蓄積中毒又要達到治療目的。抗生素的選用應盡可能根據尿液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結果選用敏感藥物,強調短程、高效控制感染。
對有發熱者應靜脈給藥,盡力爭取早期控制感染,而對那些慢性反復發作的感染則可在控制急性發作后長期小劑量交替、間歇使用抗生素以鞏固療效,如諾氟沙星0.2g,3/d,連用5-7d后可減為0.2g為,每晚睡前服用1次,也可每周連服3晚,10-14/后更換藥物,連用3-6個月,對于有多次尿路感染發作史及術后發生尿路感染有高度危險時,在尿道操作前應預防用藥。
三、抗菌治療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面
1、選擇敏感的抗生素治療,最好先作細菌培養:當出現排尿不適,疑有尿路感染發作時,應先保留尿標本(作細菌培養用)后再服藥,如先擅自服藥再留尿標本,則細菌受抑不易生長,容易造成“假陰性”。
2、治療時間要足夠:一般治療尿路感染的時間為10-14天。當病情反復發作,或病情較重時,抗菌治療時間應適當延長。一般在癥狀消失、尿中白細胞正常、尿細菌培養陰性5-7天后停藥。少數情況下,經2-4星期的治療仍不足以緩解癥狀時,可采用長程抗菌療法。
3、要堅持停藥后的隨訪:患者在停藥后的第1、2、4、6星期,復查尿白細胞和尿細菌培養。如多次結果均為陰性,可以認為該病已經治愈。如果再次有尿白細胞增多和尿細菌培養陽性,則應重新給予抗菌治療。如反復發作,可采用長程抑菌療法。其目的不是完全殺滅細菌,而是抑制細菌生長,使尿中細菌數控制在較低水平而不會引起復發。
四、適當調節尿液酸度
老年人腎臟功能減退不僅表現為腎小球濾過率減低,腎小管的泌酸功能也減退,使得尿液hH值上升,不利于抑制細菌生長,可以適當使用藥物降低尿液的pH值,發揮酸性尿的抗菌作用,對于在酸性環境下才能發揮最大抗菌效能的抗生素也可增加抗生素的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