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手足口病嗎?手足口綜合征,人們習慣稱“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好發于小兒的傳染病。近些年來在世界各國廣為流行。全年均可發病,常發生在3—11月份,6—8月份為高峰期。這種病傳播速度極快,傳播范圍極廣,發病年齡可從4個月的嬰兒到30歲的成人,但以3歲以下嬰幼兒發病率最高。
成人和大兒童也會傳染上這種病,但是由于大部分以隱性感染為主,所以沒有很明顯的癥狀。
發病初期,主要癥狀是低燒,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愛吃東西等癥狀,與上呼吸道感染很像。1—2天后,孩子的手上、腳上、臀部和口腔內頰部、舌、口唇內側等處可出現紅色斑點,斑點逐漸發展成為皰疹,數目在4到10幾個不等,故而得此病名,是小兒常見的皰疹性疾病之一。
皰疹破潰后形成潰瘍,疼痛異常,因此,患手足口病的孩子常因嘴痛而影響吃奶、吃飯、哭鬧不安。多數患兒的皰疹在3—4天后可自行消退,不留痂,也不脫屑,無并發癥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預后良好,只有極少數患兒可并發心肌炎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疾病。
本病的傳染源是病人或健康的帶病毒者。病兒說話時的口水飛沫中帶有此病毒,可傳染其他小孩。預防措施主要是隔離病兒、加強嬰幼兒衛生保健,以減少感染機會,這一點對幼托機構來講非常重要。預防上要注意居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宜,避免到人群擁擠的地方,多吃水果和蔬菜。同時,可適當服用一些抗病毒的藥物,如板藍根等。
目前對手足口病尚無特異的治療方法,臨床主要是服用抗病毒的藥物,如利巴韋林、病毒唑等。若小兒有發熱時,可用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也可口服退熱藥或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保持局部清潔,避免細菌的繼發感染;對破潰處,可用金霉素魚肝油以減輕疼痛及促使糜爛面早日愈合。要多喝溫開水,定時讓患兒用溫水沖漱口腔。
手足口病的預防
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風;
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
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時,工作人員應戴手套,清掃后應立即洗手;
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及時送診、居家休息;對患兒所用的物品進行消毒處理;
患兒增多時,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地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采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以上為大家介紹了手足口病預防的相關知識,您了解了嗎?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