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積水,指循環于蜘蛛網膜下腔包圍著腦部與脊髓的腦脊液異常增加或累積,導致顱內壓異常增加的情形。這通常都是由于腦室中或腦底部蛛網膜下隙的腦脊液流出受阻引起。在嚴重情況下,過度累積的腦脊液可能壓迫腦部使穿越枕骨大孔的延髓受損,導致死亡。
導致腦積水可能成因
腦脊液的產生過多
腦脊液的循環受到阻塞
腦脊液的再吸收降低
病理
顱內壓增高可能引起腦萎縮,導致腦損傷和其他并發癥。hydrocephalus一詞源于希臘語,意為“水腦”。
腦積水是一種常見的出生缺陷,每500個安全出生的嬰兒中有1名患有腦積水,比唐氏綜合癥或耳聾更為常見。根據 NIH網站,在美國估計有700,000名兒童和成人患有腦積水,并且是最常見的兒童腦外科手術。有超過180種不同的病因,其中最常見的病因之一是伴隨早產出現的腦出血。
腦積水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分流術直到1960年才發展起來。分流術必須通過腦外科手術進入患者的腦部,這個程序本身也可能引起腦損傷。估計有 50%的人在2年內分流失敗,需要 再次進行分流手術。幾乎一半的分流的兒童在標準智力測驗中智商低于80,只有一半的患腦積水兒童進入主流學校。
在美國,每年用于治療腦積水的費用超過十億美元,但還是遠低于對其它疾病如青少年糖尿病的研究。
癥狀
顱內壓增高引起的癥狀可能有頭痛、嘔吐、惡心、視神經乳頭水腫、嗜睡或昏迷。顱內壓增高可能導致顳葉或小腦扁桃體形成腦疝,導致腦干萎縮,危及生命。關于顱內壓增高的其它表現,詳情參見:
主條目:顱內壓
行走不穩、小便失禁和癡呆是正常顱壓腦積水 (NPH)的一組典型癥狀。
主條目:正常顱壓腦積水
后果
由于腦積水傷害腦部,思維和行為將受到負面影響。
腦積水的類型及病因
腦積水可能由腦脊液 (CSF) 流動削弱、再吸收削弱,或腦脊液產生過多引起。正常顱內壓是顱骨壓力與血壓、腦脊液和腦實質壓力之間的平衡(顱骨壓力=腦壓 + 腦脊液壓力 + 血壓)。
腦積水最常見的病因是腦脊液流動梗阻,腦脊液通過的通道 through ventricular system 和蛛網膜下隙發生梗阻(e.g., 狹窄 of 腦 aqueduct或室間 foramina梗阻 - foramina of Monro secondary to 腫瘤、出血、infection或先天畸形)。
腦積水也可能由于腦脊液過剩引起(e.g., papilloma of choroid plexus)。
基于其潛在機制,腦積水可以分為'交通性與非交通性(梗阻性)兩類。交通性與非交通性腦積水又都包括先天性或后天性的。
交通性腦積水
交通性腦積水,又名非梗阻性腦積水,由腦脊液再吸收減弱,而非腦脊液流通梗阻引起。已經建立了理論,將其歸因于蛛網膜 granulations功能損傷,這里位于superior sagittal sinus,是腦脊液被靜脈系統再吸收的地點。多種 neurologic 情形可能導致交通性腦積水,包括蛛網膜下/intraventricular 出血、腦膜炎、Chiari malformation和先天 absence of 蛛網膜 granulations (Pacchioni's granulations).
正常顱壓腦積水 (NPH)是交通性腦積水的一種特殊形式,表現為腦室擴大,伴有間歇性腦脊液壓力增高。其診斷只有通過持續腦室內壓力記錄(24小時以上)才能得出,腦室壁彈性改變,以及腦脊液粘性增強,都可能是正常顱壓腦積水的發病機理。
主條目:正常顱壓腦積水
非交通性腦積水
非交通性腦積水,或梗阻性腦積水,由腦脊液流通梗阻引起
先天性腦積水
腦顱骨在三歲結束時閉合。如果出現頭圍擴大,說明此前發生了腦積水。病因通常是由于遺傳,但也可由后天引起,通常發生在最初幾個月內,
新生兒和嬰兒腦積水患者,頭圍會迅速擴大,不久
嬰兒表現為焦躁不安、食欲不振和頻繁嘔吐。腦積水發展后,嬰兒表現出遲鈍,對環境失去興趣。再繼續,上眼皮。兒童頭部變得很大,至終將臥床不起。
后天性腦積水
這種情形由于感染、腦膜炎、腦瘤、腦外傷、顱內出血(蛛網膜下或intraparenchymal)引起,通常使患者極其痛苦。
治療
腦積水可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包括將導管(用硅橡膠制成的管子)放置于腦室,使流通梗阻 蛛網膜 granulations形成旁路,多余的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