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對健康的危害很大,病情嚴重者可出現癱瘓情況的,因此為了能夠幫助患者盡早的康復,確保強直性脊柱炎可以盡早得到治療,我們需要掌握一定的強直性脊柱炎診斷技巧作為治療基礎。其中,CT檢查可檢測關節間隙寬窄程度以及骨質破壞,具有十分重要的診斷意義。
通常40歲以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CT表現有:骶骨端軟骨下骨硬化,單側或雙側關節間隙小于2毫米,軟骨下骨侵蝕,關節出現部分或者完全強直等。30歲以下的健康人,骶髂關節(骶髂關節【譯】:由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面相對而構成。在結構上屬滑膜關節,從運動方式上可看做屈戌關節或滑車關節。)一般都是對稱的,而30歲以上有77%對稱,40歲以上則有87%對稱。
由于骶髂關節解剖學的上部是韌帶,因為韌帶附著引起CT檢查的關節間隙不規則和增寬,可能給檢查判斷帶來困難。除此之外,一些年紀較大的患者髂骨面邊緣模糊,韌帶部骨皮質尤其是骶骨面邊緣非常不規則,應當予以注意。
強直性脊柱炎的CT檢查依據
1、掃描角度
為使掃描層面適應脊柱的正常生理性彎曲,層面應與椎間隙平行并垂直于椎管的長軸。
2、掃描斷層定位圖像
掃描斷層定位圖像是根據臨床擬診的病變平面而選擇掃描的脊段,作頸、胸或腰椎的掃描定位。
3、重建技術
在橫斷面掃描的基礎上,利用CT軟件功能作冠狀、矢狀的重建,便于多軸位觀察病變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三維CT重建圖像,能產生立體浮雕圖像,有助于顯示脊柱骨骼復雜區域的解剖結構以及對病變與骨結構關系的觀察。
4、靶CT技術
靶CT技術是使CT圖像放大,但因像素數目不減少,因此不影響空間分辨力,圖像仍清晰,有助于觀察脊柱橫斷層各部結構細節。
5、窗技術
對脊柱應分別觀察骨和軟組織結構,一般觀察骨,窗寬為lOOOHu,窗位為150Hu;而觀察軟組織,窗寬為350Hu,窗位為50Hu。
6、層厚選擇
確定掃描范圍后,依部位來確定層厚,一般部位采用薄層掃描,檢查頸椎間盤層厚用1~2mm,而腰部椎間盤則用4~5mm。
溫馨提示
強直性脊柱炎在生活中是比較嚴重的疾病,對患者的危害也很可怕,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加以在意。動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對減輕疼痛,保持脊椎活動范圍及增進生活質量皆有幫助。運動種類不限,原則上只要能活動關節的運動皆可,如柔軟體操、游泳、跳舞等都是很好的運動。
【參考文獻:《實用臨床CT診斷圖解》《CT診斷與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