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胎瘤的發病機制有哪些?
1.卵細胞第一次減數分裂失敗或第一極體與卵子的融合(Ⅰ型) 表現為腫瘤組織與宿主細胞染色體著絲粒標記均為雜合性;而染色體末端同工酶位點表現為雜合性或純合性,則取決于染色體著絲粒與末端標記在減數分裂時是否發生互換及互換的頻率,如不發生互換則表現為末端標記雜合性,發生一次互換則50%表現為雜合性,如發生兩次互換則75%表現為雜合性。
2.第二次減數分裂失敗或第二極體與卵子的融合(Ⅱ型) 表現為畸胎瘤染色體著絲粒標記均為純合性,而染色體末端標記依減數分裂時互換與否可表現為純合性或雜合性。
3.成熟卵細胞基因核內自行復制(Ⅲ型) 該類型的畸胎瘤其著絲粒標記及染色體末端際記均表現為純合性。
4.原始生殖細胞第一次及第二次減數分裂均失敗(Ⅳ型) 該類型不發生減數分裂,經有絲分裂之后形成的畸胎瘤其染色體著絲粒及末端標記均與宿主一致,表現為雜合性。
5.兩個卵子融合所致(V型) 該類型畸胎瘤染色體著絲粒及末端標記既可為雜合性,也可為純合性。
成熟畸胎瘤的核型分析90%以上均為46,XX,少部分可出現數目或結構異常,其中以三體型多見,染色體異常在成熟畸胎瘤中的發生率約為7%; 而在未成熟畸胎瘤中,染色體異常的發生率則高達60%以上,其中最多見的也是三體型,染色體結構異常也常可遇到,常發生結構異常的染色體有3,5,7,8 及9號染色體。研究表明,未成熟畸胎瘤具有向成熟畸胎瘤轉化的生物學特性,但當未成熟畸胎瘤逆轉為成熟畸胎瘤后,其異常的染色體核型是否也同時轉變為正常二倍體核型?有研究表明,未成熟畸胎瘤經化療誘導轉為成熟之后,其異常的染色體核型并不發生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