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健康的牙齒,可以讓我們盡情咀嚼,品盡天下美味;一副整齊潔白的牙齒,可以讓我們自信地對所有的人展開美麗的笑顏。
但是,和寶寶成長發育的其他方面相比,口腔保健往往被媽媽們所忽視。為此,我們就嬰幼兒口腔保健中媽媽們常見的說法,兒童早期綜合發展項目組的專家給父母們闡釋了一些常見說法。
常見說法1:孩子不易入睡,含著奶瓶睡覺是一種好的催眠方法。
每天晚上哄8個月的晨晨入睡可不是件容易完成的工作。因為這個小家伙有個鬧覺的毛病,有時候困得眼睛都睜不開了,她也不肯乖乖地入睡,而是撲在大人的懷里又哭又鬧的。
那天,姥姥來看晨晨,看到這種情況,給媽媽出了個主意:睡覺前給她喂點奶試試。別說,這招還真靈,晨晨再也不鬧覺了。從此,含上奶瓶成了8個月的晨晨每天晚上睡覺前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專家觀點:殘留奶液是致齲細菌的最佳培養基。
由于人在睡眠時唾液分泌減少,所以無法及時將口腔內的奶液及時稀釋掉,口腔的自潔作用會大大減弱。因此含著奶瓶入睡,殘留在口腔內的液體會成為口腔內致齲細菌的極佳培養基。另外,液體中的碳水化合物會被細菌分解產酸,侵蝕牙齒,使牙齒脫礦溶解,形成齲齒。
我們在臨床上有時候會看到一些不到一周歲的小患者,滿口的小乳牙已經發黃、變黑。經過詢問,基本都有含奶瓶睡覺的毛病。可見,含奶瓶睡覺是一種不良的喂養習慣。
常見說法2:奶瓶喂養,只要孩子喜歡,可以一直使用。
優優已經3歲了,還是不愿意自己吃飯,除了一些爛飯、面條以外,優優的主要食物就是奶粉。面前只要有稍微難嚼的東西,優優的小腦袋瓜就搖得像撥浪鼓似的,更甭提大人的飯菜了。
專家觀點:適時的咀嚼訓練,對神經、大腦發育有好處。
有些父母覺得用奶瓶喂養成非常省事,所以有的甚至把其他食物做細、做精,摻入奶粉同時喂養。覺得反正孩子的營養均衡了,用哪種方式還不一樣?!
其實,這種做法最主要的問題是忽視了咀嚼訓練,這所導致的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因為咀嚼對頜骨的發育是一種良性刺激。許多孩子的牙列不齊等口腔問題都與小時候咀嚼訓練不充分,食物過精、過細有關。國外的一些前瞻性研究表明:孩子在咀嚼時,大腦的血流量會增大。因此可以說充分的咀嚼對神經、大腦的發育是有好處的。
因此,我們建議奶瓶喂養的時間最晚到1歲半。其實,在孩子10個月的時候,可以鍛煉孩子開始使用杯子了。
常見說法3:所有的小孩子都喜歡吃零食,不必過多限制他。
別看丁丁吃飯不怎么積極,對于各種小零食可是如數家珍。蛋卷、薯片、果凍,家里甚至有一個專門為丁丁準備的盒子,里面裝滿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為他買來的零食,像個小倉庫一樣。
專家觀點:吃零食一定要有度,吃零食后一定要及時清潔口腔。
其實,過多地吃零食除了影響寶寶的正常飲食,還有許多害處。其中最嚴重的問題莫過于增加患齲齒的風險。因為一般孩子愛吃的零食往往富含蔗糖。增加進食的頻率,也就增加了患齲齒的風險。許多孩子因為過度地吃零食,導致嚴重的乳牙齲齒。同時,如果飯前吃零食,還會影響孩子的正常進餐。
因此,我們建議父母限制寶寶的零食進食數量和次數,同時把進食零食的時間盡量放在飯后。另外,吃完零食之后要注意口腔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