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疾病對于患者的視力危害很大,很多患者在患病初期由于疏忽,導致錯過疾病的治療時機,很多人不早知道如何診斷青光眼,認為眼睛疼痛就是青光眼。其實眼睛痛有許多種,例如刺痛、磨痛、眼眶痛或眼球的酸痛、脹痛,造成眼睛疼痛的原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
青光眼的診斷
青光眼病人的治療有賴于準確的診斷。青光眼病人的診斷與其他病>疾病一樣,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對可疑患者,首先應測量眼壓。眼壓大于3.20kPa(24mmHg)為病理性高眼壓,但一次眼壓偏高不能診斷青光眼,而一次眼壓正常也不能排除青光眼。因為眼壓在一日內呈周期性波動。日眼壓波動大于1.07kPa(8mmHg)為病理性眼壓。正常人雙眼眼壓接近,如雙眼壓差大于0.67kPa(5mmHg)也為病理性眼壓。其次應檢查眼底,觀察視盤改變,青光眼的視盤改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常表現為病理性陷凹,目前普遍采用陷凹與視盤直徑的比值(C/D)表示陷凹大小。C/D大于0.6或雙眼C/D差大于0.2為異常;視盤沿變薄,常伴有視盤沿的寬窄不均和切跡,表示視盤沿視神經纖維數量減少;視盤血管改變,表現為視盤邊緣出血,血管架空,視盤血管鼻側移位和視網膜中央動脈搏動。此外,眼底檢查可觀察視網膜神經纖維層缺損,由于它可出現在視野缺損前,被認為是青光眼早期診斷指征之一。
視野檢查對青光眼的診斷有重要價值。因為它代表了視神經的損傷。臨床常見視野缺損類型有:視閾值普遍降低、弓形缺損、鼻側階梯、垂直階梯、顳側扇形缺損、中心及顳側島狀視野。
青光眼的鑒別
1、 角結膜病變:
角膜即俗稱為黑眼珠的部分,球結膜則是俗稱為白眼珠的表面。角結膜因為微生物感染、理化因素刺激造成炎癥反應時常有眼睛的刺痛、磨痛,急性期常伴有眼紅、眼屎增多、怕光、眼淚增多等。慢性炎癥時可僅有輕度的眼刺痛或磨痛,眼瞼結膜可有結石形成。這種情況下僅需要針對炎癥或并發(fā)的瞼結石進行治療即可。
2、 視疲勞:
這種情況常見于近距離工作時間較長者,例如學生、編輯、作家等。眼痛通常為酸痛、睜不開眼,易流淚,休息后常好轉。如果伴有屈光不正(例如遠視、散光) ,雙眼屈光度差別較大,老年性的眼調節(jié)力下降,配戴眼鏡不合適更容易出現眼酸痛、疲勞的感覺。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進行準確的驗光,配一副合適的眼鏡(特別是近距離閱讀用的),并注意適當的休息,休息后眼睛的酸痛、疲勞就可以逐漸緩解。亦可試用一些具有抗疲勞作用的眼藥水促進癥狀的改善。
3、 眶上神經痛:
為原因不明的神經痛,因為眶上神經支配上方眼眶及其周圍的皮膚,故眼痛常為眼眶及其周圍的刺痛,部分可能有眼球的疼痛。這種病的特點是有明顯的眶上神經的壓痛。治療可對癥處理,鎮(zhèn)痛藥減輕疼痛。針灸和理療對緩解這種神經痛有一定的作用。
以上三種眼疼痛都不是青光眼,青光眼通常是因為眼球內房水循環(huán)障礙造成眼球內的壓力升高所致。眼球內壓力升高后,常常出現眼睛的脹痛、眼眶或是鼻根部的酸痛,急性充血性青光眼發(fā)作時眼壓可以升高到70毫米汞柱以上,常會出現劇烈的眼痛、頭痛,伴有眼紅、視力下降、惡心、嘔吐。很多患者首診常是內科、神經科,導致病情延誤。這種情況下需到眼科進行急診治療,通過藥物降低眼壓,改善眼內水循環(huán)狀況,挽救視功能。必要時需要急診手術治療。另一種情況是眼壓的慢性升高,常為輕度的眼脹、發(fā)酸,可自行緩解。隨時間延長,眼球對眼壓升高逐漸適應,眼脹等不適可自行消失。因此常常導致病情延誤,待視力明顯下降時就診,病情往往已到了晚期。這需要提高警惕,特別是有青光眼高危因素的人群,例如家族中有青光眼患者、高度近視、患有糖尿病、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等,如果出現眼脹痛就應該及時到眼科就診,進行青光眼的相關檢查以免延誤病情。一旦確診為青光眼,就應該遵從醫(yī)囑,按時用藥,定期復查。在目前的醫(yī)療水平下,早期發(fā)現的青光眼完全可以得到控制,并終身保持有用的視功能。
溫馨提示:注意用眼衛(wèi)生,保護用眼,不要在強光下閱讀,暗室停留時間不能過長,光線必須充足柔和,不要過度用眼。生活、飲食起居規(guī)律,勞逸結合,適量體育鍛煉,不要參加劇烈運動,保持睡眠質量,飲食清淡營養(yǎng)豐富,禁煙酒、濃茶、咖啡、適當控制進水量,每天不能超過1000—1200ml,一次性飲水不得超過400ml。
【參考文獻:《青光眼學》、《青光眼專家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