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骨矯形簡介
骨矯形又稱無菌性壞死,或血性壞死,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的股骨頭局部血運不良,從而引起骨細胞進一步缺血、壞死、骨小梁斷裂、股骨頭塌陷的一種病變。酒精性股骨頭壞死就是因為大量酗酒而引起的一種股骨頭壞死。
小兒骨矯形癥狀
拇外翻的癥狀
疼痛是拇外翻的主要癥狀,也是治療的主要依據,疼痛主要來自第一跖骨頭內側,步行時疼痛加劇。有些患者二、三跖骨頭跖面的胼胝疼痛,值得注意的是畸形與疼痛不成正比,有的畸形很明顯,但痛感并不十分明顯。再者,第二、三跖錘狀趾及其胼胝痛,也是重要體征。
X型腿的癥狀
兩足并立時,首先是兩側膝關節碰在一起,而兩足足跟則靠攏不了,走路出現兩膝"打架"互碰的步態。
O型腿的癥狀
O型腿病變多發生于脛骨,直立時,雙下肢向外側呈弧形凸出畸形,兩足內踝部靠攏,兩膝部之間不能并攏,有較大間距,類似"o"形,故稱O型腿
小兒骨矯形病因
酒精性股骨頭壞死簡單的說是脂類代謝異常導致的結果,臨床研究表明長期大量飲酒者,血脂明顯升高,致使肝內脂類的清理效能降低而致脂肪肝。酒精性股骨頭壞死的發病因素主要是以下兩點:
目前普通認為酒精性股骨頭壞死與激素性股骨頭壞死一樣,是脂類代謝異常的結果,臨床資料證實長期大量飲酒者,血脂明顯升高,致使肝內脂類的清理效能降低而致脂肪肝。此為酒精性股骨頭壞死的發病因素之一。
小兒骨矯形預防
1、 一定要加強髖部的自我保護意識。
2、 走路時要注意腳下,小心摔跤,特別在冬季冰雪地行走時要注意防滑摔倒。
3、 在體育運動之前,要充分做好髖部的準備活動、感覺身體發熱、四肢靈活為度。
4、 在扛、背重物時,要避免髖部扭傷,盡量不要干過重的活。
5、 髖部受傷后應及時治療、切不可在病傷未愈情況下,過多行走,以免反復損傷髖關節。
6、 在治療某些疾病上,特別是一些疼痛性疾病時盡量不用或少用激素類藥物。
7、 盡量不要養成長期大量飲酒的毛病。
8、對股骨頸骨折采用堅強內固定,同時應用帶血管蒂骨瓣頭植骨,促進股骨頸愈合,增加頭部血運,防止骨壞死,術后應定期隨訪,適當口服促進血運的中藥和鈣劑,預防股骨頭缺血性的發生。
9、因為相關疾病必須應用激素時,要掌握短期適量的原則,并配合擴血管藥、維生素D、鈣劑等,切勿不聽醫囑自作主張,濫用激素類藥物。
10、應改掉長期酗酒的不良習慣或戒酒,脫離致病因素的接觸環境,清除酒精的化學毒性,防止組織吸收。
11、對職業因素如深水潛水員、高空飛行員、高壓工作環境中的人員應注意勞動 保護及改善工作條件,確已患病者應改變工種并及時就醫。
12、飲食上應做到:不吃辣椒,不過量飲酒,不吃激素類藥物,注意增加鈣的攝人量,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多曬太陽,防止負重,經常活動等對股骨頭壞死均有預防作用。
小兒骨矯形治療
“6+1”新技術概述
該療法由“1個核心技術加6個輔助技術”組成。其中,核心技術為“骨形態生成蛋白植入”,輔助技術為“髓腔減壓、死骨吸收、暢通血脈、提高免疫、重建塑型、功能康復”。
核心技術解決的是:讓壞死的股骨頭從根本上再生復原的問題;輔助技術解決的是減輕骨內壓、清除死骨毒素、恢復股骨頭的球形結構和股骨頭的血液供應、增強成骨細胞的吸收和生長能力、保持髖臼間隙并恢復髖關節的運動功能。
“6+1”新技術方法步驟
1、囊減壓:應用髖關節鏡或我院特制的松解刀行髖關節腔清理,病損滑膜切除,攣縮關節囊的松解減壓,增大髖關節的活動范圍。
2、骨減壓:在大型C臂X光機準確定位和透視下,于股骨大轉子下2cm處應用我院自行設計的股骨頭減壓器行股骨頭髓內減壓,并清理股骨頭內囊腔及壞死組織至有血液流出,使股骨頭內滋養動脈重新灌注
3、骨移植:將骨形態生成蛋白植入股骨頭內,并將帶有活性的人工骨植入起到有效的支撐作用。
4、沖擊波治療:利用液電或電磁效應產生一種能透入人體組織的機械沖擊波,聚焦在骨壞死區域,通過大量聚焦的沖擊波促使壞死骨吸收,達到治療目的。
5、血管再通:我們采用Seldinger‘s股動脈穿刺技術選擇旋股內、外動脈,閉孔動脈造影拍片并灌注溶通血管的藥物,治療后供應股骨頭區的血管增粗、增多、血管網增密,使股骨頭區囊狀骨壞死變小,促進新骨形成,保證股骨頭的血液供應。
6、康復治療:利用我院發明的特效康復計劃進行康復治療,提高療效。
7、中藥治療:用我院秘制的中藥制劑,也是中國最早的最有效的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準學制劑鞏固療效,預防復發。
“6+1”新技術六大特點
1、壞死的股骨頭再生復原。通過核心技術---“骨形態生成蛋白植入”,從根本上解決了讓股骨頭再生復原的世界性難題,為股骨頭壞死的徹底康復奠定了堅實基礎。
2、萃取精華,提高療效。將國內外多種先進技術融合一起,因人而異,辨證施治,避免了單一治療方法導致的療程長、療效不確切、病人適應癥選擇性差的缺點。
3、針對性強,適應癥廣。根據股骨頭壞死患者病情的輕重、個體差異等決定骨形態生成蛋白以及帶有活性的人工骨植入量,促進新骨生長,同時通過重建塑形和疏通血脈、提高免疫、加強功能鍛煉等,讓壞死的股骨頭再生復原并恢復相應的功能。
4、標本兼治,治愈率高。該技術既能從外表上解決患者疼痛不適、關節活動度的問題,又能從本質上解決股骨頭內部的新骨生成和血液供應的問題,臨床治愈率由過去單一療法的21%提高到現在的92%。
5、創傷小、恢復快。治療中我們不需要做傳統的大手術,只需要在我們引進的大型C臂X光機準確定位和透視下,通過特制的設備在短時間內即可清除死骨并植入新骨,杜絕了人工關節置換術創傷大、恢復慢、將來反復手術的弊端。
6、功能恢復好。讓股骨頭壞死患者不僅獲得肢體的健全,而且能夠恢復相應的功能。我們引進了世界上十多種先進的康復技術和設備,通過系統、正規、有針對性地康復功能鍛煉,很多患者經過我們治療后甚至看不出曾經患有股骨頭壞死。
“6+1”新技術解決的三大難題
1、解決了股骨頭血液供應缺乏的難題。解決血液供應問題,是治療股骨頭壞死的前提。我們在治療中,將患者自身的新鮮血液從股骨干的動脈滋養孔進入股骨干髓腔,經股骨頭內隧道到股骨頭下,經頭內交換滲入到粗隆間靜脈隧道出粗隆間質進入軟組織,經組織吸收回靜脈,同時將具有豐富血運的臀肌與股骨頭、頸接觸,血管再通入股骨頭內,植入血管束后,為股骨頭血運重建或成骨生長提供了新的來源,從根本上解決了股骨頭血液供應問題。
2、解決了新骨生成的難題。能否有效地生成新骨是治愈股骨頭壞死的核心。由于成骨細胞能分泌骨基質并隨著鈣鹽的沉積而成骨,在骨的發生、骨折愈合及骨缺損修復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將成骨細胞生長因子復活療法作為股骨頭壞死治療的核心要素。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們在治療中采用了帶血供的自體骨移植、人工骨、誘導成骨材料和同種異體骨移植等方法。特別是曾經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軟骨移植,具有“生長爬行替代”快,“骨誘導”能力強的優點。
3、解決了髖臼間隙窄運動功能難以恢復的難題。一般的治療手段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但很難徹底恢復患者的運功功能,患者難以從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們從美國、日本、德國等引進的沖擊波治療儀等一批先進的康復功能技術及設備,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小兒骨矯形護理常規
1、手法按摩 手法按摩應輕柔,以免損傷骨骺。保守治療常采用輕柔的手法,使膝關節屈曲,一手握住足跟,另一手前推向外,矯正前足內收,然后握住足跟使之外翻,最后以手掌托住足底背伸,矯正馬蹄,每#FormatImgID_0#矯正位置保持10秒鐘,每次10~15分鐘。每日進行1次,一般主張喂奶前進行。
2、石膏的護理 患兒由于下肢肥短不易固定及小兒無法訴說,對嬰幼兒尤其是小于1歲的患兒容易造成石膏滑脫。術后用較多襯墊,長腿管形石膏固定于屈膝70~80°、踝背伸0~10°,足外翻及前足外屈位,同時保持膝關節和踝關節功能位。術后8h內石膏未干燥前給予縱行切開石膏,并用繃帶纏繞石膏,防止患肢腫脹,密切觀察患肢足趾的血運、溫度、感覺及趾端活動情況。術后2周拆線,如有殘余畸形,應適當手法矯正,仍用長腿管形石膏固定4周,術后6周去鋼絲逐漸負重。因患兒足持續生長,石膏逐漸變小,依情況更換合適的石膏,注意石膏的松緊和塑形,用烤燈烤石膏,注意烤燈的距離和使用時間。
3、術前護理 根據患兒的心理特征、心理過程及年齡結構針對性地實施心理護理。對6個月以內的患兒要盡量滿足其生理需要,如喂奶、摟抱、換尿布等;對6個月至3歲的患兒要滿足其合理要求;對4~6歲的患兒要主動接近,消除其孤獨和寂寞感,鼓勵他們接受治療;對7~14歲的患兒應尊重他們,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給患兒營養豐富、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飲食,增加營養、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對手術的耐受性。
4、術后功能鍛煉 畸形矯正是否理想直接影響患兒今后的生活,因此,拆石膏后應堅持手法治療一段時間,做足背伸、外展、外翻位活動,恢復關節活動,逐漸負重,練習行走,及時發現和糾正小兒的不良姿勢。術后定期復查,對患兒應做長期隨訪直到發育成熟(約14歲),否則會因部分復發而有殘留畸形。
小兒骨矯形小兒弓形腿綜合征描述
弓形腿綜合征即脛骨畸形-骨軟骨病,又稱Blount-Barber綜合征、Blount脛骨綜合征、Blount病、Erlacher-Blount 綜合征、脛骨內髁無菌性壞死、脛骨內翻-脛骨畸形性骨軟骨病、內側或外側性骨軟骨病,非佝僂病性弓形腿(Bowlegs without rickets)、脛內翻綜合征等。系脛骨近端內側骺板受負重壓力而破壞了正常生長,導致脛骨近側干骺端向內側彎曲。本病并無缺血性壞死改變。
本病有2種類型,即嬰兒型和少年型。嬰兒型的畸形在生后數年內出現,雙側者居多。少年型多在8~13歲時才出現畸形,多為單側。
小兒骨矯形病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征系一骨軟骨炎或骨骺炎,病因未明,可能與外傷、過敏有關,包括結核、梅毒所致者在內,有骺軟骨生長缺陷,鄰近脛骨骺部內側或外側部骨化延遲。
(二)發病機制
過去認為系脛骨上端骨骺的內側部分的局部骨軟骨病所致,目前認為該病屬于骨骺局部發育不良。骺板內側部分生長緩慢而外側部分持續正常生長,從而導致進行性內翻成角畸形。骺板的內側部分提前閉合。其病理改變與股骨頭骨骺滑脫非常相似,并可同時存在。病理所見于嘴狀突起物中,骨骺下有膜狀軟骨島,細胞呈不規則分布而不呈圓柱形。
嬰兒型脛內翻在早期與生理性膝內翻并無差別,二者均系過早負重所致。過早負重使骺板受到更大的切應力,從而破壞內側骺板及骨的正常生長。肥胖可加重這種破壞。骺板與相鄰的骨骺及干骺端受壓后可產生繼發性骨軟骨病。
少年型脛內翻不是嬰兒型脛內翻的延續,前者在兒童期可無生理性膝內翻,而后者進展到少年期病變更重,呈骨骺生長停滯,而非發育不良。
小兒骨矯形小兒弓形腿綜合征癥狀
臨床上本病征可分嬰幼兒型和青少年型
1.嬰幼兒型 于1~2歲時出現癥狀,常為超體重小兒,腿部無原因的漸漸彎曲。常為雙側性,偶為單側。單側者呈跛行,雙側者呈鴨步行走,有時可有因勞損而致足、膝疼痛。
2.青少年型 癥狀于6~12歲時出現,常為單側性。體檢可見患肢短1~2cm,膝關節下側面有尖的棱角形突起,內踝球狀腫大,脛骨內旋,膝部可有異常活動。其他全身檢查均正常。
上述臨床特點是和X線攝片,可見脛骨近側骺線輪廓不規則,腫大的骺干端可見骨質疏松區等,可助診斷。
小兒骨矯形治療原則
(一)治療
幼兒型者用保守療法漸行矯正,如嚴重畸形則須骨科手術糾正。青少年型常需骨科手術矯治。
1.嬰兒型 生后4年為本癥的發展階段,此后畸形進展緩慢或數年內保持原狀。從9歲起到發育成熟這段期間,凡未治療的病例,畸形逐漸加重。
治療方法取決于畸形的程度和病兒的年齡。2~3歲X線片有Ⅰ~Ⅱ期改變者,可使用膝踝足支具,也可用高幫靴加縱弓支持,楔形墊高外側鞋底0.3cm,對內翻畸形及脛骨近端內側生長紊亂有肯定的療效。一般需佩帶1~2年,直至X線片上骨性改變完全恢復。單側發病者其療效遠比雙側發病者好。如畸形有所糾正,則繼續用保守治療。但連續X線照片發現畸形有發展,則應考慮手術矯正。年齡超過3歲或X線片呈Ⅲ期改變者不適宜支具治療。
手術治療旨在矯正下肢異常負重力線,從而為脛骨近端內側恢復生長潛力創造條件。4歲前手術效果好。對大齡兒或病變在Ⅲ期以上者,還需糾正脛骨近端內側骺板或關節面的骨性變化。脛腓骨截骨后,外翻矯形要充分,外移下肢力軸使之通過膝關節中心。術后需定期復查X線片,畸形復發可能系內側骺板生長緩慢或有骨橋約束,可分別行脛骨近端外側鋦釘生長阻滯及骨橋切除術。嚴重內翻畸形者,往往有脛骨平臺內側部分塌陷,韌帶松弛和繼發性股骨遠端外翻成角。治療包括脛骨平臺內側部分截骨抬高,脛骨外翻截骨,股骨內翻截骨及脛骨外側骺阻滯等。
2.少年型 治療目標是重建下肢正常的解剖軸和負重線,單側畸形者要同時糾正下肢不等長。對這種病兒,治療以截骨矯形為主,如骨骼仍處于生長階段,除做脛骨截骨術之外,還應附加脛骨近端骺板外側部分和腓骨上端骺板的骺融合術。如日后患肢有明顯發育落后,還可再做健側脛腓近端骺板融合術。開口的楔形切骨,當中充填髂骨塊,可稍過度矯正,也可增加患肢的長度。如生長不對稱致畸形復發,可再次手術矯正之。后者的優點是可避免健側下肢骺融合術。對延誤診斷,骺板內側已經過早融合的病兒,膝關節外側韌帶定有明顯松弛,脛骨上端的內髁也會明顯傾斜。首先植骨墊高脛骨內髁,隨后再做脛骨截骨術和脛骨上外側骺板和腓骨上端骺板融合術。截骨后,即可以采用立刻矯形內固定,也可通過單臂或環形外固定器來逐漸矯形。
(二)預后
矯治適當預后良好。
小兒骨矯形檢查
一般實驗室檢查多正常。
1.嬰兒型 X線照片的主要所見是脛骨上端內翻成角,股骨遠端也呈內翻畸形。脛骨上部的干骺端和骨骺有一系列的改變,具體變化依骨的發育和成熟程度而定。本癥的嚴重程度和病程的變化均較大,有的病兒到3~4歲時X線表現完全消失。但另外一些病兒到10~13歲時,改變依然存在。根據X線發展變化可分為6個階段。
第1階段(2~3歲):脛骨內翻畸形不斷發展,以于骺端骨化不規則為特點。透明帶內有散在鈣化團塊。內側骨骺發育落后,干骺端內側向內向下突出。
第2階段(2.5~4歲):有明顯愈合的傾向。骨骺線的內1/3有一銳性斜行凹陷,形成鳥嘴狀。鳥嘴的上部較之干骺其他部分的透明度均高。骨骺內側呈楔形,邊界不清,發育較外側差。
第3階段(4~6歲):特點是骨骺內緣的鳥嘴突起處的凹陷加深,充以軟骨。在干骺端處形成一階梯狀。骨骺內側呈楔狀形變,邊界不清,其內緣下方偶有小鈣化區。
第4階段(5~10歲):骨骼日益成熟,骺板日益變窄,骨骺變大。同時干骺端內側的階梯加大。骨骺向階梯形狀的凹陷處長人而居于干骺端的內側面。此時骨骺內緣很不規則。常可發現有骨橋。嬰兒型部分愈合的第四階段和少年型的晚期改變相似。
第5階段(9~11歲):骺板側面到關節軟骨面有一透亮帶將骨骺分為兩塊,看來有如雙骺。靠近關節軟骨有三角形的骺塊,邊緣不規則,軟骨覆蓋其內側緣。脛骨上端的內側關節面形狀異常,從髁間部向內下方呈一斜塊狀。
第6階段(10~13歲):分叉的內側骺板均骨化,外側生長發育正常。第5、6階段意味著畸形已不能修復。13歲以后看不到嬰兒型的脛骨內翻。
2.少年型 本型的X線所見與嬰兒型有很多的不同之處。因為此時二次骨化中心已經形成,病變較為局限。骺板的內側1/2的中部變窄,對側的骨密度增加,骨骺形狀正常,骺板不呈階梯狀。股骨遠側也呈內翻畸形,而脛骨遠端呈外翻畸形。與自然發展到少年時的嬰兒型不同,少年型的脛骨內側骺板表現為早閉,而前者有骨橋形成。
小兒骨矯形小兒弓形腿綜合征鑒別
1.佝僂病 嬰兒型應注意與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相鑒別,有助于鑒別點如下:
(1)脛骨彎曲處:先天性脛骨彎曲,變彎處位于脛骨遠端。
(2)臨床表現特點:未經治療的活動期佝僂病,診斷不太困難。但輕型已治愈的佝僂病并發殘留的O形腿則與嬰兒型脛內翻的第2階段較難區別。佝僂病有全身性體征,局部改變對稱以及脛骨上端沒有典型脛內翻改變等有助于明確診斷。必要的化驗室檢查也有利于鑒別。
2.多發性內生軟骨瘤病和脛骨上端外生骨疣 多發性內生軟骨瘤病和脛骨上端外生骨疣在臨床上也會考慮為脛內翻,但X線照片容易鑒別。
3.脛骨近端骺板骨折 脛骨近端骺板骨折也會誤診為脛內翻,特別是陳舊的向內移位的骺板骨折。日后顯示骨折愈合和塑形更可確診。
4.脛骨上端骨髓炎 脛骨上端骨髓炎影響局部發育者,也可造成脛內翻,注意鑒別。
小兒骨矯形O型腿判斷標準
在雙足跟、雙足掌并攏,放松雙腿直立,如兩膝存在距離,就說明是有O型腿了。
一般根據常態膝距和主動膝距兩個指標,判斷O型腿的輕重程度。
所謂常態膝距,指的是直立時兩足踝部靠攏、雙腿和膝關節放松時,雙膝關節內側的距離。
主動膝距,指的是直立時兩足踝部靠攏、腿部和膝關節向內用力并攏,雙膝關節內側的距離。
根據常態膝距和主動膝距的大小,"O型腿"分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
◆常態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動膝距為0的屬Ⅰ度;
◆常態膝距在3厘米以下,主動膝距大于0的屬Ⅱ度;
◆常態膝距在3-5厘米之間的為Ⅲ度;
◆常態膝距大于5厘米的屬Ⅳ度。
小兒骨矯形O型腿形成原因
缺鈣和遺傳是O型腿形成的兩個基礎,但更直接的原因,還是在于走姿、站姿、坐姿及一些運動。
走路外八字腳、稍息姿勢站立、長期穿高跟鞋、盤坐、跪坐、蹲馬步等等,會給膝關節向外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會牽拉膝關節外側副韌帶,長期如此,就會導致膝關節外側副韌帶松弛。
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是膝關節內外側角度的穩定結構。當外側副韌帶松弛的情況下,內側副韌帶偏大的力量就會牽拉小腿脛骨向內側旋轉,形成膝內翻,即O型腿。
由此可見,認為O型腿都是骨頭彎了,是一種誤解。為什么普遍認為O型腿就是骨頭彎了?
O型腿的人,平時站立和走路時,都是腿外側肌肉用力,內側用不上力。因此腿部肌肉發育不勻稱,往往外側肌肉多,內側肌肉少。這樣,形成的腿部肌肉輪廓線就是彎曲的,給人的感覺就是骨頭彎曲了。
并且,由于腿內側肌肉少,會導致雙腿間的縫隙別大。外側肌肉多,就顯得胯寬,下肢臃腫、腿短,上下不協調。
小兒骨矯形O型腿危害
膝內翻主要是嚴重危害身材。
標準腿型,在雙足并攏直立時,雙膝關節、雙大腿、小腿的中段有三個接觸點,而膝關節上下和腳踝的位置則有三個菱形縫隙。
這種有張有合,的下肢曲線,就透著一種玲瓏的美。
O型腿并不就是腿骨彎了,而是小腿骨和大腿骨的膝關節夾角不正常,膝關節內旋了一定角度,所以醫學上稱為“膝內翻”。
而這個角度,是由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決定的,因而即使是成人,也能夠改變,可以矯正。
由于這個不正常的角度,雙腿曲線外移,下肢輪廓線外移,難免給人以下肢臃腫之感。
而且,O型腿的人,由于身體重量集中于膝關節的內側,承重線內移。這就使得在行走和站立時,大小腿都是外側肌肉用力多,而內側肌肉無法用上力。
這造成的結果,就是腿部都是外側肌肉發達,而內側肌肉菲薄。
這造成的惡果,就是雙腿中間的縫隙更大;而雙腿外側輪廓線更進一步外移,下肢顯得更加臃腫。
正常的膝關節,壓力是平均分布在關節面上的。而O型腿的人,由于膝關節內翻,身體重量就過多集中于膝關節內側關節面上。過度的壓力和摩擦力,會導致膝關節內側軟骨面磨損,脛骨平臺塌陷,繼發骨性關節炎。到年齡大了,就容易出現關節痛,影響到正常的行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