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肝病簡介
現代小兒肝臟病包括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病,代謝性肝病,免疫性肝病等。其中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為最常見,根據我國衛生部2003年以來的統計報告,乙肝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占傳染病中的前5位。
小兒肝病是指發生在肝臟的病變。包括乙肝,甲肝,丙肝,肝硬化,脂肪化,肝癌,酒精肝等等多種肝病。是一種常見的危害性極大的疾病,應以積極預防為主。
小兒肝病疾病分類
小兒肝病分兩大類:第一類是傳染性肝炎。第二類是非傳染性肝炎。由病毒引起。
這些病毒有:巨細胞病毒,EB病毒。柯撒奇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等。
代謝疾病方面,如:糖代謝,氨基酸代謝異常引起的肝病。還有重金屬,銅代謝障礙,肝豆壯核變性。
其他屬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的肝病。 如:在傳染性肝炎里的乙型肝炎,95%以上兒童肝炎由于母親患肝炎,由宮內,生產過程,和日常和孩子的密切接觸傳染給子女的。目前乙型肝炎占1.2億人口,也就是HBsAg,比例相當高。
由于存在治療上的難度,以及社會對HBsAg陽性兒童的歧視,所以阻斷母嬰的傳播就顯得十分重要。
小兒肝病疾病病因
不同類型肝炎病毒所致,病原體主要侵犯肝臟引起病變。
“傳染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根據病原體類型,目前可分為甲型、乙型,以及非甲非乙型肝炎。學齡期兒童發病較多,小兒較少,以夏秋季的發病率為較高。甲型肝炎潛伏期較短,約14—40天,病人的隔離期自發病日起,不應少于30 天。甲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炎病人體液及病毒攜帶者的糞便里,通過污染手、飲水、食物或食具而經口傳染;乙型肝炎的潛伏期較長,可在60—160天,相應地,乙型肝炎病人的隔離期也應比甲型肝炎更長。乙型肝炎病毒除存在于病人的分泌物如唾液、精子等中,還存在于病毒攜帶者的組織、血液中。因此,在傳播途徑上,除了經口傳播外,還可通過輸血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而引起感染。肝炎的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心、嘔吐、食欲減退、乏力、肝腫大、肝區脹痛、黃疸、營養不良等。通常可分為急性肝炎、亞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重癥肝炎四大類型。
小兒肝病分類
小兒肝病分兩大類:第一類是傳染性肝炎。第二類是非傳染性肝炎。由病毒引起。
這些病毒有:巨細胞病毒,EB病毒。柯撒奇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等。
代謝疾病方面,如:糖代謝,氨基酸代謝異常引起的肝病。還有重金屬,銅代謝障礙,肝豆壯核變性。
其他屬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的肝病。 如:在傳染性肝炎里的乙型肝炎,95%以上兒童肝炎由于母親患肝炎,由宮內,生產過程,和日常和孩子的密切接觸傳染給子女的。目前乙型肝炎占1.2億人口,也就是HBsAg,比例相當高。
由于存在治療上的難度,以及社會對HBsAg陽性兒童的歧視,所以阻斷母嬰的傳播就顯得十分重要。
小兒肝病臨床表現
急性、慢性、黃疸型或無黃疸型肝炎等不同類型。
一般肝炎病史從臨床表現和體征以及實驗室檢查來證實的。
肝炎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食欲不振,嘔吐等。體征是黃疸和肝脾腫大。實驗室最主要的發現的方式就是轉氨酶的增高。如果家庭中沒有肝病歷史,而且寶寶沒有異常的表現的話就不大考慮乙肝的可能,畢竟乙肝在嬰兒中還是少數。
小兒肝病偏方
1.郁金等治小兒肝炎
[方劑]
郁金75克,甘草、茵陳各15克。
[制用法]
將上藥研成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5克。1歲以內每日1丸,2歲2丸,3歲3丸;4-5 歲4丸,6-9 歲6丸,9-12歲9丸,分2-3次服。
[驗證]
用上藥治療小兒急性傳染性肝炎患兒30例,均于1周內黃疸消失,諸癥消退,平均23天肝臟恢復正常大小,1個月肝功能恢復正常。
2.茵陳等治小兒肝炎
[方劑]
茵陳、板藍根各20克,茯苓、懷山藥、柴胡、白術各10克,神曲6 克,生甘草5克,大棗3 枚。
[制用法]
將上藥水煎3次后合并藥液,分2-3次口服,每日l 劑。10天為l個療程。
[驗癥]
用本方治療小兒黃疸型肝炎患者130例有效者123例,其中治愈者123例,顯效者4例,有效者2例,無效者1例。
3.綿茵陳板蘭根等治小兒肝炎
[方劑]
綿茵陳30克,板藍根、蒲公英、生山梔 、虛杖、垂盆草各10克。
[制用法]
將上藥水煎3次后合并藥液,分4-5次口服.每日1劑。20日為l個療程。
[驗證]
用本方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患者273例,其中痊愈者270例,好轉者3例。退黃最快者4天,最慢者10天,平均退黃6.1天,肝腫大恢復正常10-18天;肝功能恢復正常25-30天。
小兒肝病發病機制
一般認為HBV對肝細胞無直接損害。肝細胞的病變主要是機體對受染肝細胞的免疫反應引起的。HBV感染時,先由單核巨噬細胞攝取病毒抗原,加工并提呈給 Th細胞Th細胞活化增殖并釋放白細胞介素-2(IL-2),IL-2刺激被HBV抗原致敏的Tc細胞發生克隆性增殖,形成大量效應性T細胞,攻擊受 HBV感染的肝細胞,導致肝細胞的變性壞死。Tc細胞攻擊的靶抗原,主要是肝細胞膜上的HBcAg和HBeAg只有同時表達靶抗原和Ⅰ類MHC抗原的肝細胞,才被Tc細胞識別攻擊和破壞。αβγ干擾素均能增強肝細胞表達Ⅰ類MHC抗原。Tc細胞對靶肝細胞的識別與結合,還有黏附分子的參與。受染的肝細胞表面表達Fas抗原,而活化Tc細胞表面則表達FasL,兩者相結合時,啟動肝細胞核內程序死亡基因,引起細胞凋亡。HBV感染可使肝細胞膜特異脂蛋白 (LSP)變性,形成“自身抗原”,刺激B細胞產生相應IgG抗體。IgG抗體其Fab端與肝細胞膜LSP結合,其Fc端與殺傷細胞(K細胞)Fc受體結合,激活K細胞殺傷肝細胞,即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反應(ADCC),屬自身免疫反應。各型肝炎的發病取決于機體的免疫狀況和乙肝病毒的消長關系。一般認為,機體免疫反應正常者感染HBV后功能健全的Tc細胞攻擊受染的肝細胞,特異性抗體清除從溶解肝細胞釋放出的HBV,病毒清除,感染終止,臨床表現為急性肝炎;免疫亢進者,由于抗HBs產生過早過多,迅速破壞大量肝細胞形成抗體過剩的免疫復合物,導致局部過敏壞死反應,而引起急性或亞急性肝炎;免疫力低下時,由于抗HBs產生不足,不能有效清除體內HBV,使得HBV繼續侵犯新的肝細胞,形成慢型肝炎或慢性HBV攜帶狀態。小兒多由于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往往成為慢性乙肝和慢性HBV攜帶者。
小兒肝病診斷
1.病史及臨床表現在乙肝的高發地區孕母為HBsAg和(或)HBeAg陽性者的嬰兒和(或)出生后有食欲欠佳、發熱、黃疸、肝大等表現時應考慮到此癥。
2.實驗室檢查和輔助診斷是最重要的依據。除血清酶及膽紅素增高外,應進行抗原及抗體的測定。目前以放射免疫法及酶聯免疫法最為敏感,其次為反向被動血凝及免疫黏附血凝法。免疫擴散與對流電泳雖不甚敏感、但仍為廣泛采用,3種抗原抗體系統中,以檢測HBsAg最為有用。
鑒別診斷
1.膽道閉鎖主要是出現黃疸時與新生兒期病理性黃疸的疾病相鑒別。乙肝是肝性黃疸,血清膽紅素呈雙相反應,但在新生兒早期由于肝細胞排泄功能先受阻,出現的是阻塞性黃疸,故最重要的是與膽道閉鎖相鑒別。因后者須爭取在出生后3個月內診斷明確后手術。兩者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鑒別:
(1)病史
乙肝者早期一般情況及胃納差,黃疸程度有可能波動,白陶土色糞便也有波動,肝脾腫大程度不顯著、早期轉氨酶高。
(2)血清胎甲球蛋白
乙肝者顯著增高常可大于1600ng/ml
(3)碘玫瑰紅排泄試驗
乙肝者服苯巴比妥或考來烯胺后,131I玫瑰紅排泄增加而膽道閉鎖者無變化。
(4)維生素E吸收試驗
乙肝者口服維生素E后可減輕對過氧化氫的溶血作用,而膽道閉鎖者不能改善。
(5)脂蛋白X測定
乙肝者脂蛋白X陰性,膽道閉鎖者陽性。
(6)其他
如99mTc-IDA顯像檢查、B型超聲檢查經皮肝活檢、十二指腸液膽色素檢查對膽道閉鎖的診斷更有意義。
2.代謝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癥、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等。本病母親患乙型肝炎,由母親直接傳播給胎兒,新生兒發病率高。實驗室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
小兒肝病特點
小兒病毒性肝炎發病率高于成人,以甲型為多,其次為乙型,丙型和戊型則較少,丁型更少見,小兒的慢性肝炎大多為乙型肝炎。
嬰兒肝炎患者發生重癥肝炎較多,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幼兒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急,發熱多見,肝脾大較多且顯著,肝功能損害較明顯,易發生代謝紊亂。但預后較好,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較成人快。母嬰傳播所致的HBsAg陽性者,常為持續陽性。嬰幼兒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后均易成為慢性攜帶者,嚴重者可使生長發育受影響。
上述特點可能與小兒肝臟解剖生理及免疫系統的特點如血液供應豐富、肝細胞再生能力強、免疫系統不成熟等有關。
小兒肝病飲食
“藥治不如食治”,“三分治七分養”,對于小兒肝病來說,飲食保健顯的尤為重要。肝病飲食療法以保護受損肝臟為目的,合理的飲食,有助于促進損傷的肝細胞修復和再生,提高機體抵抗力,提高肝功能,增強營養物質的貯存、運送與調節作用,減少毒物的形成或促進毒物分解與排出。
1948年以前,肝病飲食主張高糖、低蛋白、低脂肪。近30年來,則依據芭蒂克博士的“三高一低”理論而設計,即高蛋白、高糖、高維生素和低脂肪。此療法對減少肝硬變并發腹水,協助肝細胞修復,延長生存期有一定價值,但肝病后發胖,引起脂肪肝的患者也不少。因而現代的飲食觀念是:給患者過多的糖和蛋白質,不如提供每日多樣化的類別、計量指南和均衡良好的飲食內容,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食品;使飲食內容和烹調技術盡可能適應個體需要;了解營養知識,保持旺盛食欲,把飲食熱量控制在1800-2200千卡之間,根據自己的食量每餐八分飽,科學的把家常食品與藥膳合理搭配。每日需要90-100克蛋白質,動、植物蛋白質各半搭配,飲食均衡,每日攝入400克左右的糖,注意補充含維生素、微量元素豐富的蔬菜、水果、五谷雜糧,尤其綠色蔬菜、海藻、菇類都應混合搭配。
小兒肝病護理
1.黃疸加深要警惕
肝炎病人一旦出現黃疸,就說明肝臟有明顯炎癥,甚至有肝細胞壞死。肝細胞壞死越明顯,黃疸就會越深。因此當肝炎病人出現深度黃疸時,應警惕由于大片肝細胞壞死導致重型肝炎的可能性。重型肝炎越早接受治療效果越好;中期治療效果較差,治愈好轉率僅為50%左右;到了晚期,則失去了搶救治療的機會,其病死率高達90%左右。因此,當肝炎病人出現黃疸時應及時臥床休息,盡快到醫院救治。
2.限煙和忌酒
因為酒精不但直接損害肝臟,會使病情加重,而且會影響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效果。而尼古丁同樣對人體有巨大的損害。
3.切忌多用藥和濫用藥
對于無癥狀的慢性肝炎病人一般不需要用藥。有的病人總以為有病就一定要吃藥,吃了藥就有安全感,其實不然,大多數乙肝和丙肝病人是不需要用藥的。不恰當的用藥不但不安全,往往還會引起藥物性肝炎或其他相關的藥物不良反應。用藥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4.休息、營養要適度和科學
由于過分的休息和營養可導致營養過剩,引發脂肪肝和其他相關疾病,而無所事事可加重心理壓力,導致神經衰弱。因此,當肝功能正常時,便可正常學習和生活。
5.牢記科學治病持之以恒
肝炎病人治病要講科學,不要聽信一些非法小廣告的宣傳,選擇正規的醫院接受治療。在接受藥物治療時應遵醫囑,堅持按時服藥。如果不按時服藥會影響療效,也會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抗病毒藥物還容易引起耐藥現象的發生。
6.樹立信心戰勝病魔
要充分認識慢性肝炎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論是慢性乙肝還是慢性丙肝,治療時間特別是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時間,一般都比較長。而對于慢性乙肝來說,半年的療程是不夠的,需要接受較長時間的治療。對于療效不佳或療效出現較遲的病人,應樹立信心,堅持用藥,相信一定能戰勝病魔.
小兒肝病保健
對于小兒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主要強調患兒休息和合理安排營養,以減輕肝臟負擔,促使肝細胞的恢復。
一、休息
對于急性肝炎患兒,必要的休息尤為重要。有不少患兒發生重型肝炎,是由于休息不好,活動量過大,或活動過早的結果。待黃疸和消化道癥狀減輕后,才能逐漸起床活動。癥狀消失,肝功能正常后,尚需繼續注意休息觀察一個月。病情穩定,學齡兒童方可返校復課,且半年內不可參加劇烈的體育活動和重體力勞動。對于恢復期患兒已無明顯癥狀者或慢性肝炎患兒,不宜太過份強調休息,應動靜結合。否則,會影響小兒的情緒和體重的增加,反而對病的康復和機體 健康 不利。
二、營養
合理安排起居飲食,適當注意營養,在小兒病毒肝炎的治療措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采用“三高一低”的即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維生素、低脂肪的飲食但也不可過于強調“三高一低”的要求,應根據小兒的消化功能和接受能力,以滿足小兒的食欲為原則。尤其是恢復期病兒,應適當限制脂肪攝入,吃糖也不宜過多,否則會影響食欲,并可引起腹脹。部分恢復期患兒食欲亢進,加在自控能力差,應注意不可任意攝入過多,以防止發生 肥胖 和 脂肪肝 。這不僅對肝臟恢復不利,而且還會帶來其他的不良后果。
小兒肝病肝硬化癥狀變化
1.肝硬化體征面容
肝硬化癥狀上以呈肝病病容,面色黝黑而無光澤為主要體征。晚期患者消瘦、肌肉萎縮。肝硬化癥狀上在皮膚可見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發育。腹壁靜脈以臍為中心顯露至曲張,嚴重者臍周靜脈突起呈水母狀并可聽見靜脈雜音。肝硬化患者出現黃疸癥狀提示肝功能儲備已明顯減退,黃疸呈持續性或進行性加深提示預后不良。腹水伴或不伴下肢水腫是失代償期肝硬化最常見表現,部分患者可伴肝性胸水,以右側多見。
2.肝臟變化
肝硬化患者的肝臟早期腫大可觸及,質硬而邊緣鈍的癥狀;后期縮小,肋下常觸不到。半數患者可觸及腫大的脾臟,常為中度,少數重度。
3.肝硬化不同病因的癥狀表現
各型肝硬化起病方式與癥狀表現并不完全相同。如大結節性肝硬化起病較急進展較快,門靜脈高壓癥相對較輕,但肝功能損害則較嚴重;血吸蟲病性肝纖維化的癥狀表現則以門靜脈高壓癥為主,巨脾多見,黃疸、蜘蛛痣、肝掌這些肝硬化癥狀少見,肝功能損害較輕,肝功能試驗多基本正常。
小兒肝病肝炎體征
1、肝炎男嬰較女嬰多,而膽道閉鎖女嬰較男嬰為多。
2、黃疸在肝炎時一般較輕,并有波動性改變,或藥物治療有明顯減輕的情況;而膽道閉鎖黃疽呈持續性加重,白陶土色糞便。
3、肝炎時肝腫大較膽道閉鎖為輕,一般很少超過右季肋下4cm;膽道閉鎖肝腫大明顯,質硬邊鈍,常伴有脾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