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病情加重和惡化,對于有嚴重足外翻畸形的患者,及時進行手術為最佳治療方式。具體手術方式的選擇,則需針對不同患者的情況而制訂。拇內收肌腱切斷術和第一跖骨截骨術是治療足外翻常用的方法,只要在患者全面知情、積極配合的前提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如何正確選取手術治療足外翻
足外翻手術需要看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從腳的功能、外觀、是否有疼痛;然后根據每人腳X線情況,測量各角度,針對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制訂不同的足外翻手術方式,一般單足的手術時間大約30分鐘左右,雙足一個小時。如果有并發癥,如小腳骨、錘狀趾、槌狀趾、第一二跖骨肌腱延長等的矯正則需要增加20分鐘左右每足。
1、跖趾關節成形術:適用于伴有第一跖趾關節骨關節炎(骨關節炎【譯】: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兩類,其主要病變是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的患者。在第一跖趾關節內側做一直切口,切除近節趾骨近端1/2~2/3的趾骨,牽拉拇趾,使在跖趾關節間有0.5cm的間隙,切除滑囊和骨贅,術后石膏固定2周即可下地行走。
2、骨贅和滑囊切除術:此方法對患者的傷害較低,適用于老年患者。在拇趾跖趾關節內側做一弧形切口,切除過多的拇囊皮膚,牽開切口下皮神經。暴露跖趾關節囊的內側,舌瓣狀切開關節囊,瓣尖指向跖骨近端,掀開舌瓣即見第一跖骨內側的骨贅,鑿去骨贅,使跖骨頭與跖骨干齊平,然后緊縮縫合內側舌狀關節囊,術后石膏固定于矯正位2~3周。
3、第一跖骨斜形截骨術:適用于無跖趾關節骨關節炎的中青年患者。在跖骨干遠端的頭頸交界處作雙斜面截骨,使正側位截骨均為斜面,斜面呈30° 角。截骨后將跖骨遠端順截骨線向外側推移一個皮質寬度,用克氏針作內固定,咬住近端內側骨突。術后石膏固定4周,待局部壓痛消失,即可試著下地行走。
微創和傳統足外翻的手術,讓人難以取舍。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將微創理念和技術應用于創傷及矯形外科已是醫療界不可逆轉的趨勢,足踝外科難以例外。足外翻數百年來已經積累了至少130種術式,每種術式都有非常成功的病例,也都有讓醫生焦頭爛額的教訓。100年前的開勒術式,至今沒有一位醫生敢于徹底拋棄。到底選擇什么術式,很多足外翻患者在取舍上難以決斷。
微創矯形手術治療足外翻均需要做截骨矯形,加軟組織手術,手術后當場即可下地走路,當然只是慢慢走,而且不能走太多。足外翻手術后我們建議休息一個星期,頭一個星期不宜上班,這對于上班族或許有點影響,所以最好選擇在假期來手術治療。手術后能夠生活自理,不過前一個星期盡量少走。
溫馨提示:手術治療足外翻,目的主要是減輕疼痛,糾正畸形,適用于中晚期病人。有些足外翻畸形很嚴重,但并不痛,則不需手術治療。每日用手指將拇趾向內側掰動,也可以有效的防止足外翻病情加劇,減輕痛苦,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
【參考溫馨:《臨床骨科康復治療學》《骨科手術要點與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