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多動癥是兒童時期最為常見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性疾病,多種因素都可導致小兒多動癥,但是目前為止它的發病原因還不是十分清楚,很多人認為多動癥是有多種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單獨或協同作用造成的與神經發育密切相關的一種綜合征。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研究顯示,多動癥兒童的腦結構、腦功能、腦電活動、中樞神經遞質水平、執行功能等方面與正常兒童相比存在顯著差異。總結其病因如下:
1、遺傳因素
家系和雙生子研究顯示遺傳因素是導致多動癥的重要原因。分子遺傳學研究顯示多動癥是一種與神經發育密切相關的多基因遺傳性疾病。
2、腦器質性因素
研究發現母親孕期感染、接觸有毒物質、營養不良、吸煙、飲酒、各種原因所致宮內窘迫、非正常分娩、低出生體重兒以及生后1-2年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或腦外傷均可能導致兒童神經發育異常,增高患多動癥的風險。
3、中樞神經遞質異常
神經生化研究發現多動癥兒童腦內去甲腎上腺素功能不足、多巴胺功能不足、5-羥色胺功能過高或相對不足,這些神經遞質被認為可以激活大腦皮層或強化社會行為,由此推測多動癥的病因可能是神經遞質失調所導致的行為障礙。
4、社會心理因素
不良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均有可能增加兒童患多動癥的風險。兒童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環境中,精神常常處于緊張、壓抑、恐懼、不安和矛盾的狀態,容易出現沖動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等行為問題,或加重多動癥的某些癥狀。不當的教育方式也是多動癥的危險因素之一,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過度放任或過度保護均有可能成為多動癥的引發因素。
5、其他因素
有研究發現兒童過多食入含鉛食物,體內血鉛水平過高可能和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有關,有可能是多動癥的潛在病因。
溫馨提示:多動癥病因的探討對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采取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調整教育環境,家庭、學校等綜合治療措施可更好地改善患兒的預后,使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小兒多動癥的自我療法》《多動癥兒童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