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季節交替之時,由于早晚溫差較大,空氣干燥,外加上兒童抵抗力較差,家長應做好孩子的日常防寒保暖工作,避免著涼感冒而患上呼吸道疾病,其中要特別警惕秋季小兒慢性咳嗽的發生。
秋季慢性咳嗽用藥更是因人而異
一般分為溫燥和涼燥兩種,在防治上有著不同的特點。溫燥一般發生在初秋,有咳嗽少痰、不易咳出、咽干鼻燥等特點,在治療上主要是疏風清熱、潤肺止咳,常見的方劑為桑杏湯等。涼燥一般發生在中秋過后,往往容易與感冒混淆,如頭痛、惡寒、發熱,但無汗無痰,在治療上主要是疏散風寒、潤肺止咳,常用的方劑有杏蘇散等。中醫講究辨證論治,用藥更是因人而異,在秋咳嚴重時,最好還是接受湯藥治療。待病情穩定后,方可以使用中成藥來穩定療效。
秋季慢性咳嗽的治療對策
秋季慢性咳嗽不可亂用藥
專家提醒,這種秋季咳嗽被誤認為感冒的幾率很高。很多人自以為是感冒,自行服用感冒藥來治療。實際上,秋咳為秋天燥邪侵犯人體所致,盲目用不相干的感冒藥、抗生素等,會逐漸損耗人體正氣,加重病情。用止咳藥如復方甘草片等來止咳,則是治標不治本,往往會掩蓋病人的癥狀,以致耽誤治療。一旦出現較為嚴重的咳嗽,應到醫院查出病因對癥下藥,切勿隨便服用止咳藥物。
秋季慢性咳嗽頻發的根本原因?
1、感染。咳嗽的形成和發作與反復呼吸道感染有關。在咳嗽患者中,可存在有細菌、病毒、支原體等的特異性IgE,如果吸入相應的抗原則可激發咳嗽。在病毒感染后,可直接損害呼吸道上皮,致使呼吸道反應性增高。有學者認為病毒感染所產生的干擾素、IL-1使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的組胺增多。在乳兒期,呼吸道病毒(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表現咳嗽癥狀者也甚多。由于寄生蟲如蛔蟲、鉤蟲引起的咳嗽,在農村仍可見到。
2、氣候改變。當氣溫、溫度、氣壓和(或)空氣中離子等改變時可誘發咳嗽,故在寒冷季節或秋冬氣候轉變時較多發病。
3、食物。由于飲食關系而引起咳嗽發作的現象在咳嗽病人中常可見到,尤其是嬰幼兒容易對食物過敏,但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引起過敏最常見的食物是魚類、蝦蟹、蛋類、牛奶等。
4、運動。約有70%~80%的咳嗽患者在劇烈運動后誘發咳嗽,稱為運動誘發性咳嗽,或稱運動性咳嗽。臨床表現有咳嗽、胸悶、氣急、喘鳴,聽診可聞及哮鳴音。有些病人運動后雖無典型的哮喘表現,但運動前后的肺功能測定能發現有支氣管痙攣。
秋季慢性咳嗽的飲食注意
對于容易秋咳的人來說,“多喝水”決不能當成是一句輕描淡寫的提示,而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多吃一些有潤肺功效的瓜果和食品,如鴨梨、白蘿卜、蜂蜜、鮮姜,或用之熬湯服用,也是一種緩解的方法。此外,吸煙、飲酒也是導致燥咳的重要因素,因此,少抽煙、少喝酒是秋天的養生原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