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栓形成是指在顱內外供應腦部的動脈血管壁發生病理性改變的基礎上,在血流緩慢、血液成分改變或血粘度增加等情況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閉塞而言。
腦血栓的癥狀
(一)一般癥狀:本病多見于50~60歲以上有動脈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靜時或睡眠中發病,1~3天內癥狀逐漸達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暫缺血發作。除重癥外,1~3天內癥狀逐漸達到高峰,意識多清楚,顱內壓增高不明顯。
(二)腦的局限性神經癥狀:變異較大,與血管閉塞的程度、閉塞血管大小、部位和側支循環的好壞有關。
腦血栓的診斷要點
(1)年齡:發病年齡較高,一般在50~60歲以上,尤其多見于60歲以上的老人;
(2)前驅癥狀:一般在發病前有反復的腦缺血發作,發作后常可完全恢復或明顯改善,通常叫“一過性腦缺血發作”(TiA);
(3)發病多在安靜或活動后休息狀態下起病。在血壓相對較低、腦血液流速相對變慢的情況下血栓易于形成,所以多數患者常在夜間睡眠中發病,有人稱“半夜卒中”;
(4)病情進展多數緩慢,腦癥狀需經過數分鐘至數小時或更長時間,逐漸或階段性出現;
(5)部分病人病情可自動緩解;
(6)急性期意識障礙相對較輕;
(7)由于梗塞的血管大小與部位不同,所以表現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神經癥狀和體征,如病變在內囊部出現三偏癥狀(病灶對側偏癱、偏身感覺異常和同本偏盲);如為主大腦半球病損(通常是左大腦半球)會出現語言障礙;如腦干血管梗塞可有交叉癱(同側顱神經和對側肢體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