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栓是腦血栓形成的簡稱,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之一。它是在腦動脈內膜病變的基礎上,在血液黏度增高、血流緩慢等因素的作用下,使腦動脈管腔狹窄80%或完全閉塞,造成供血區域局部腦組織的缺血、缺氧和壞死,引起偏癱、偏身感覺障礙、言語不利等局限性神經功能障礙的一種多發和常見的疾病。病情嚴重者可以迅速惡化,出現意識障礙,甚至發生腦疝,危及生命。流行病學表明,腦血栓約占同期腦血管病總發病率的82%左右。
腦血栓形成一般起病緩慢,從發病到病情發展到高峰,多需24小時至數天。 腦血栓形成一般起病緩慢,從發病到病情發展到高峰,多需24小時至數天。前可以沒有明顯先兆癥狀,早晨醒來時發現偏癱或失語。這可能與休息時血壓降低、血流緩慢有關。
血尿常規、血沉、血糖、血脂及心電圖應列為常規檢查項目。腦脊液無色透明,壓力、細胞數和蛋白多正常。腦血管造影可發現血管狹窄或閉塞的部位和程度。頭顱CT掃描,在24~48小時等密度,其后病灶處可見到低密度區。磁共振(MRI),檢查則可在早期發現梗塞部位。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不僅能測定腦血流量,還能測定腦局部葡萄糖代謝及氧代謝,減低或停止、提示存在梗塞。
腦電圖:兩側不對稱,病灶側呈慢波、波幅低及慢的α節律。
腦血管造影:顯示動脈狹窄、閉塞及病灶周圍異常血管等。
腦超聲波:病后24小時可見中線波向對側移位。
CT掃描:梗塞部位血管分布區域出現吸收值降低的低密度區。
血液流變學:全血粘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強,體外血栓長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