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在妊娠期間,容易產生一些陰部感染。很容易導致婦科炎癥,一般來說婦科炎癥有霉菌性陰道炎,非特異性陰道炎等,伴隨的癥狀是外陰瘙癢、陰道分泌物增多,顏色改變、接觸性出血、下腹疼痛等。
如何預防和應對孕婦妊娠期的婦科炎癥?
1、霉菌性陰道炎
極易發生在20、30多歲女性。據醫生估計,大約75%的婦女在可受孕期間至少會感染一次。
多表現為
白帶增多:白帶為白色、黃水樣或膿樣,其中有白色凝乳樣或豆腐樣渣樣物,略帶臭味,或帶下夾有血絲。外陰及陰道劇烈瘙癢,影響睡眠和工作,癥狀一般由輕度到不能耐受,常不自覺地抓撓,因此導致外陰腫脹、潮紅、甚至紅腫,潰爛,有燒灼感。
常見的原因
白色念珠菌是致病菌,這種腐物寄生菌平時生存于人的皮膚、粘膜、消化道及其他臟器中,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白色念珠菌就會繁殖,達到一定量時,人體就會發病。陰道上皮細胞糖原增加,酸性增強時,白色念珠菌會繁殖引起陰道炎,故本病常見于孕期、糖尿病患者及接受雌激素治療的患者。此外,本病可以通過性、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衣、衣服、醫療器械和敷料等傳播。
2、非特異性陰道炎
多表現為
陰道分泌物增多,呈膿性,漿液性,,引起尿瀕、尿急、尿痛,急性期間可有體溫稍升高,白細胞增多,全身乏力,下腹部墜脹不適感,陰道分泌物增多,呈膿性、漿液性或血性,分泌物有臭味,陰道有灼痛感。窺器可見陰道粘膜充血,有時有淺表小潰瘍
常見的原因
異物(子宮托、遺留棉球及紗布)、損傷、腐蝕性化學藥物、過敏反應、放射治療后、長期子宮出血以及機體抵抗力降低等,均能為病原體創造條件而引起繼發感染。常見的病原體多為一般化膿性細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等。過度不合理清洗陰道內部也可導致非特異性陰道炎。
3、子宮頸炎
是生育年齡女性的常見病,分急性與慢性,而以慢性者多見,多由急性宮頸炎轉變而來。
多表現為
白帶增多,呈粘稠的粘液或膿性粘液,有時可伴有血絲或夾有血絲。或性交出血,伴外陰搔癢,腰骶部疼痛,經期加重。急性宮頸炎伴腰痛,下腹不適,婦科檢查時宮頸充血,水腫,有觸痛。
常見的原因
長期慢性機械性刺激是導致宮頸炎的主要誘因,如性生活過頻或流產,分娩及人流術等可損傷宮頸,導致細菌侵襲而形成炎癥,或是由于化膿菌直接感染,或是高濃度的酸性或堿性溶液沖洗陰道,或是陰道內放置或遺留異物感染所致。
如何預防和應對
養成衛生習慣,大小便都應將衛生紙由前往后擦拭,以免肛門細菌傳給陰道和尿道。選用綿織面料、或至少底部是棉質的、柔和、寬松的內褲。晚上睡覺時穿四角內褲甚至不穿內褲,讓陰部呼吸新鮮空氣。少穿緊身牛仔褲、皮褲。盡量避免久坐,減少使陰部潮濕悶熱機會。少用含香精、有顏色的衛生棉、護墊、衛生紙,這些東西有可能是陰部接觸性皮膚炎的元兇。
喝足夠的水。平時多喝些果汁、優酪乳,可以預防或舒緩陰道、尿道感染。
溫水清潔陰部最好,水太熱容易加劇發炎癥狀,或用中性、弱酸性或不含皂質清潔用品。不要用消毒藥水灌洗陰道,以免破壞陰道正常酸堿性和菌群。
避免計劃外妊娠,少做或不做人工流產。注意流產后及產褥期的衛生,預防感染。
Q&A
Q:“懷孕后,我時常感覺外陰瘙癢,但過兩天又好了,用不用去醫院?”
A:出現不明原因的外陰瘙癢,可以每天用溫水清洗外陰兩次,洗后在外陰部涂擦止癢劑。如果出現外陰搔癢、并有疼痛;白帶呈黃色,有怪味、臭味等癥狀時,就需要去醫院就診,這可能是因為外陰或陰道疾病所致。
Q:“前兩天,我發現內褲上的分泌物為黃綠色,是有炎癥了嗎?”
A:分泌物為黃綠色或帶血伴難聞的臭味,以及外陰有明顯刺激、搔癢等癥狀定一要去醫院就診。這是明顯的炎癥表怔,如果不及時治療的話,危害性是很大的。生殖道感染是不孕和宮外孕的重要原因,因為生殖道炎癥會造成輸卵管嚴重阻塞、盆腔粘連。而一些性傳播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的話危害會更大,有些疾病甚至會導致死亡。而且性傳播疾病還會傳染給家人,造成不良后果。
Q:“我老是覺得洗不干凈,就用手指裹濕巾伸進內部清洗陰道,但懷孕后這樣做是否對胎兒不利?”
A:不僅對胎兒不利,對自己的身體也不利!手指裹濕巾清洗陰道,很可能會帶入致病細菌,改變陰道正常菌群分布,某些寄生菌乘機大量繁殖而致病,使得白帶增多甚至引起外陰瘙癢,導致非特異性陰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