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乙型肝炎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病,流行病學證實乙型肝炎病毒存在著母嬰間傳播,且母嬰傳播在乙肝的傳播途徑中具重要意義,新生兒可經宮內及圍產期的垂直傳播感染乙型肝炎,也可出生以后通過水平傳播途徑從母親處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另外,目前認為母親HBsAg陰性而父親HBsAg陽性的胎兒有可能通過父嬰垂直傳播的途徑感染HBV。在我國患乙肝或攜帶 HBsAg 陽性母親的嬰兒,1年內HBV感染率為51.5%一55.3%,因此,切斷該途徑是控制HBV感染的重要措施,如何做母嬰阻斷,使該途徑的傳播率降至最低,是目前不斷研究的熱點。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母嬰垂直傳播的機制。
1. 宮內傳播
HBV 宮內感染率為13%-14%。HB V通過胎盤屏障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為胎盤屏障受損或通透性改變引起母血滲漏造成。HBV宮內感染可能有兩條途徑(1)血源性:由于先兆早產等引起的胎盤血管的破損,使含有高水平HBV的母血直接進人胎兒循環造成感染;(2)細胞源性:HBV首先感染孕婦的蛻膜細胞,然后通過“細胞轉移”,最后使胎兒絨毛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受感染引起胎兒宮內傳播。
2. 產時傳播
分娩期感染HBV是母嬰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約占40%60%。胎兒通過產道時吞咽了含有HBV的母血、羊水和產道分泌物等,或在分娩過程中因子宮收縮使胎盤絨毛血管破裂,少量母血滲漏入胎兒血循環引起。有研究認為:HBV陽性母血滲漏入胎兒血循環的幾率與產程長短關系密切,而剖宮產胎兒不經過產道,可避免或減少與母親的液體接觸,減少感染機會,術后產婦還沒有進入產程,因此宮痛強度較弱、時間較短或沒有宮痛。減少了由于胎盤血管破裂而引起母體血液進入胎兒血循環,但也有研究表明,剖宮產的預防作用不大,且術中出血多,嬰兒暴露于大量被感染的母血中,故剖宮產不能降低新生兒的HBV感染率。
3. 產后傳播
產后新生兒HBV 感染與母親的感染性密切相關,HBV標志物陽性母親的血液、羊水、分泌物及初乳中均有較高的HBV-DNA檢出率,大多數產后感染是由含HBV的母乳或唾液等體液中獲得。目前對HBsAg(+)或HBsAg及HBeAg雙陽性者是否母乳喂養尚有不同的意見。大多數學者認為母親血中HBV-DNA陽性時不宜哺乳.
了解了母嬰垂直傳播的發病機制,就應該針對性地采取預防措施,使得傳播率盡可能降至最低。下面介紹目前適于母嬰阻斷的措施及效果。
1.建立完善的圍產期保健制度
對HBV感染的孕婦進行篩查、管理和監測,并對新生兒進行檢測和隨訪,以確定是否為胎兒感染。肝炎病毒能否致胎兒畸形尚無定論,然而有先天愚型發生率增高的報道,早孕婦女HBsAg滴度高和HBeAg陽性者以終止妊娠為好。HBV感 染 孕婦的新生兒出生后立即淋浴,停止母乳喂養與母親隔離4周。
2. 免疫預防
(1) 被動免疫(HBIG注射)
孕20周后胎盤有主動從母體傳輸IgG型抗體給胎兒的功能。目前認為孕婦產前多次注射HBIG后可有效減少新生兒宮內感染率。而且也降低了孕婦血HBsAg滴度,注射HBIG在分娩前后的隨訪中未發現不良反應。
(2)新生兒乙肝免疫預防
①被動免疫(HBIG注射),HBIG為高效抗HBV免疫球蛋白,它可中和進人體內的病毒,避免和減少HBsAg慢性攜帶者的發生,并能有效地預防和阻斷輸血后的HBV感染,HBIG使用越早越好,可在出生后立即肌注l毫升,HBeAg陽性者于出生后立即1個月和6個月各注射l毫升,一般在12個月內有一定保護力。②主動免疫與主動免疫加被動免疫:經乙肝疫苗注射后,約有95%的人有HBsAg的保護性抗體(抗-HBs)。新生兒對乙肝疫苗也有足夠的抗體效應。HBsAg陽性孕婦的新生兒需在出生后24h內、1個月、6個月各注射乙肝疫苗,不少研究提示,乙肝疫苗對新生兒的主動免疫,阻斷母嬰傳播可取得較滿意的效果。但多數學者主張HBIG與乙肝疫苗聯合應用,既可使新生兒產后獲得即刻的被動免疫,又可使嬰兒隨后獲得主動免疫產生的抗一HBs。持續保護,但免疫預防只對產時和產后母嬰傳播效果好,對宮內感染不理想。
3.抗病毒藥物對HBV母嬰傳播的阻斷
降低母血中的病毒水平是減少HBV母嬰傳播的關鍵,目前臨床應用的抗-HBV治療藥物有干擾素和拉米夫定。干擾素由于治療費用昂貴,對ALT水平正常者應答率低,治療副作用多,對胎兒的影響也不清楚等原因,目前還沒有關于孕期應用干擾素抗病毒降低母嬰傳播率的報道。拉米夫定能明顯抑制DNA的復制,快速降低血清HBV-DNA,多數研究結果表明,在妊娠后期即懷孕最后一個月給予拉米夫定對胎兒是安全的,并能提高主、被動聯合免疫對高病毒血癥孕婦的有效性,降低HBv的母嬰傳播率。也有關于拉米夫定阻斷HBv母嬰傳播失敗的報告。
4.關于剖宮產問題
雖然剖宮產可避免胎兒在分娩過程中吸入被感染的產道分泌物,但研究發現剖宮產的預防作用不大,且術中出血多,嬰兒暴露于大量被感染的母血中,故剖宮產不能降低新生兒的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母親慢性HBV感染不應作為剖宮產的指征,尤其對于HBeAg和HBV-DNA均陰性的HBsAg攜帶母親而言。
綜上所述,我們介紹了母嬰垂直傳播的發病機制,盡管仍有一些機制不能完全明確,但由此看出,母嬰傳播在乙型肝炎的傳播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盡管我們采取了一些阻斷措施,仍然不能100%進行完全阻斷,主要是宮內感染成為HBV母嬰傳播預防的難點。相關的研究仍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