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現在很常見的一種疾病,這種疾病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胃食管反流病在日常生活中發病率極高,疾病在生活中怎么進行良好的預防手段,完全取決于了解疾病常識的程度有多少,重視它的程度有多深,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家,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識非常有必要。那么下面由專家進行相關知識的詳細講解:
1、第一抗反流屏障-食管下括約肌
20世紀80年代前期,多數學者認為食管下括約肌在解剖結構上實際并不存在,而僅是代表一種功能的名稱。近年來,隨超微解剖研究的深入,提示確實存在這種肌肉結構。胎兒食管功能的成熟發生在妊娠末期至出生后第1周。食管下括約肌位于食管末端與胃相連接處,其相應的食管黏膜有增厚改變,呈“Z”線,在抗反流中也起一定的作用。食管下括約肌壓力(LESP)可因迷走神經興奮而增加。
2、第二屏障-食管正常蠕動
食管正常蠕動發揮有效的食管清除作用,即反射性地產生原發性蠕動,將食物輸送入胃中。有時食物從胃反流到食管,如食管功能良好,則食管上端又可產生繼發性蠕動,迅速地將反流到食管的食物再送入胃內。正常情況時,食管有效地通過蠕動發揮清除作用,而在某些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患兒時常可見到患兒食管蠕動振幅低,及食管黏膜抗酸能力變弱。繼發性蠕動減弱或消失,胃內容物可逆流向上經口溢出。食管炎往往使食管的蠕動能力受到影響,使清除酸性內容物時間延長。
3、食管黏膜抵抗力
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后,食管黏膜上皮不一定立即與之接觸,因為上皮前防御機制-管腔內黏液層、靜水層和黏膜表面HCO-3能發揮物理、化學屏障作用。食管黏膜易受酸、胃蛋白酶或膽酸的損害,當接觸這類物質,黏膜電位差易改變,保護層受破壞。動物實驗與臨床觀察證明,食管黏膜損傷最易發生于胃食管反流時。
4、腹腔內食管段長度與His角
食管是一根軟性消化管道,腹腔內壓力增高時腹腔食管段被鉗夾呈扁形,食管與有效胃直徑的比例為1∶5,腹腔內食管僅需要壓力超過胃內壓1/5時,即可發生關閉。食管腹腔段長度越長,功能亦越趨完善。年齡<3個月的嬰兒腹腔段食管甚短,故易發生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角又稱His角,正常者呈銳角,起到抗反流的作用,出生后1個月形成,當在食管裂孔疝時大多數病例此角變成鈍角。此角亦取決于腹腔內食管長度。
5、胃的因素
已有報道證實相當高比例的胃食管反流嬰兒有胃排空延遲,這種現象也解釋了為什么食后發生反流多于其他時間。胃排空、擴張及胃內容物量的變化均可影響到胃食管反流。也有研究證實了正常新生兒一直到出生后12周才出現正常的胃蠕動波,成熟需要一段時間,這就影響了胃排空,易發生胃食管反流。胃底部有蠕動發生點,當發生食管裂孔疝,其胃底部往往納入胸腔,導致胃底對液體排空的作用受到影響,也發生反流。另外,在蠕動波與幽門開放之間缺乏協調作用時也可影響到胃的排空。值得提出的是,胃受到侵襲性因素影響常可誘發或加重胃食管反流。如近年報道Zollinger-Ellison綜合征患兒胃酸分泌多,其發生胃食管反流亦明顯增多。反流性堿性食管炎,十二指腸內容物中胃蛋白酶也有對胃及食管下端黏膜破損作用。
另外一些近期關注的抗反流機制,如膈食管裂孔和膈食管膜的似彈簧鉗夾作用等。諸如上述各種機制綜合形成了正常的抗胃食管反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