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工作壓力、環境污染及性傳播疾病等因素導致男性“播種”能力呈逐年下降趨勢。很多夫婦在婚后2年,未采取避孕措施卻一直無法懷孕,就需要做不孕不育的相關檢查。但是很多男性都是盲目的做檢查,抱怨說男性不育證的治療效果很差,其實這正是男性不育癥的診斷的準確與否導致的。很多男性陷入不育檢查的誤區而不知道,為了準確的檢查不育的原因,男性患者應該知道常見的男性不育診斷誤區。
誤區一、性功能正常生育功能肯定正常
男性將不孕不育的原因歸結于女方,一個讓男人振振有詞的理由是“我很行,我沒有問題”。專家提醒,男性性功能與生育功能完全是兩個概念,這是兩個獨立的完全不同機制,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已經生育的男性不是有很多存在性功能障礙嗎?反之,無精子癥患者性欲強烈,勃起正常,性交正常射精,但精液中卻沒有精子。
誤區二、精液常規檢查能完全反映生育功能
許多女性在尋求不孕癥的治療時,往往表明,男方所有檢查都正常,肯定是我的問題。而許多患者口中的正常,僅僅是精液常規分析正常。事實上,影響男性生育的指標很多,除精液常規以外,精子功能、免疫因素(主要是抗精子抗體)、染色體等都是決定性的因素,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屆時精液常規檢查完全正常,同樣也不可能生育。
誤區三、不考慮女方生育狀態及年齡
據新的研究資料表明,一對正常的夫婦,每月懷孕的機會僅為20-25%,每年懷孕的機會為85%左右,而對于35歲的女性來說,懷孕的機會比 25歲的女性下降一半,到38歲又下降了一半。過去認為,女性只要有正常的月經,就有懷孕的可能,新研究表明,有相當一部分女性,在絕經前7、8年,雖有正常月經,排卵也正常但已經喪失了生育功能。男科大夫掌握了女性的生育規律,對不同不孕不育夫婦的治療法則的確立是非常重要的。
誤區四、無精子癥肯定無后
自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出世以來,輔助生殖技術得以廣泛開展,使得許多嚴重少、弱精子癥,甚至無精子癥的患者得以擁有自己后代的機會。但并非所有無精子癥的患者都有此機會,首先應進一步檢查,以明確是否有染色體異常?是否存在精子發生基因的缺失?是否為梗阻性無精子癥?在確定可以施行試管嬰兒后,也應該積極治療,以期通過附睪或睪丸穿刺,獲得更多更合格的精子,爭取試管嬰兒大的成功率。
誤區五、男方身體很健康,精液檢查不用做
受傳統的封建思想影響,覺得生不出孩子是女方的事,丈夫總怪妻子“一塊咸堿地,種啥都不長!”所以,有許多不育夫婦治療多年,但一直是女方在醫院奔波,男方不愿做最基本的檢查。
誤區六:如精液檢查結果正常,那就是女方的問題
在門診治療中,有許多丈夫是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著精液檢查的結果的,一旦被告知此次化驗結果指標在正常范圍內時,會長長松口氣告訴自己的妻子:“我是好的,那是你的問題!”這種非此即彼的判斷其實又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因為精液檢查結果正常≠可以生育。精液常規檢查結果只可以從精液的量、氣味、顏色、液化時間和精液中精子的數量、活動力、活動率、形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精子內部結構的正常、受精能力和遺傳物質的完整是無法得知的。即只能了解其“外在形象”,卻無法知道其“內在質量”。
另外,在所有的不育夫婦中約有10%屬于原因不明性不育,夫婦雙方目前可以做的所有檢查可以是正常的,但就是不能懷孕。有的夫婦由于不能生育而離婚,當他(她)再次結婚時,又很容易懷孕了。所以,如精液檢查結果正常,在女方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后,如果基本正常,那男方還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誤區七:精液常規檢查一次就可以了
在男科門診中經常發現,有些患者在拿到第一次的精液常規檢查報告后,就急于要知道自己的情況好不好,可不可以使女方懷孕。其實這時下結論為時過早了。我們知道,男性的精液的狀況受其它因素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與取精與上次射精的間隔時間、取精前2周有無洗桑拿、有無服用影響精子活力的藥物、檢查的人員機器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所以,一次精液的檢查有時不能完全正確反應精液的真實狀況。為此,世界衛生組織特別要求精液常規檢查要在2周內連續檢查2次以上才可以根據結果下診斷。所以,我們在拿到報告后不要急于下結論,特別是結果不正常的,有時要連續3次后才能明確。
溫馨提示:男性朋友一旦發現不育的情況,一旦要積極的去正規醫院進行檢查,查出病因,根據病情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在進行檢查時一定要到專業醫院,因為只有正規的醫院檢查結果才是最科學的,而且一旦檢查出疾病一定要及時進行治療。此外患者一定要避免心理壓力,積極治療疾病。
【參考文獻:《男性不育癥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