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人口中約有10%在其一生中患過本病。胃潰瘍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45—55歲最多見,在性別上,男性和女性基本相同,男性稍占優勢。各種與發病有關的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幽門螺桿菌感染、遺傳、體質、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神經精神因素等,通過不同途徑或機制,導致上述侵襲作用增強和或防護機制減弱,均可促發潰瘍發生。
1、遺傳因素
胃潰瘍有時有家族史,尤其兒童潰瘍患者有家族史者可占25%~60%。另外A型血的人比其他血型的人易患此病。
2、化學因素
長期飲用酒精或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質類固醇等藥物易致此病發生,此外長期吸煙和飲用濃茶似亦有一定關系。
3、生活因素
潰瘍病患者在有些職業如司機和醫生等人當中似乎更為多見,可能與飲食欠規律有關。工作過于勞累也可誘發本病發生。
4、精神因素
精神緊張或憂慮,多愁善感,腦力勞動過多也是本病誘發因素。可能因迷走神經興奮,胃酸分泌過多而引起。
5、感染因素
馬歇爾證明了幽門羅氏桿菌是胃潰瘍的最終禍首,而不是以前認為壓力過大,或者酸性食物引起的,因此馬歇爾獲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6、其他因素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本病的發生率不盡相同,不同的季節發病率也不一樣,說明地理環境及氣候也是重要因素。另外本病還可在其他原發病如燒傷、重度腦外傷、胃泌素瘤、甲旁亢、肺氣腫、肝硬化、腎衰的基礎上發病,即所謂“繼發性潰瘍”(secondaryulcer)。這可能與胃泌素、高鈣血癥及迷走神經過度興奮有關。
7、促成潰瘍形成的因素
胃酸和胃蛋白酶:胃液含有蛋白酶和鹽酸,鹽酸超過一定濃度,胃內蛋白質就受到胃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8、抵抗潰瘍形成的因素
純酸性胃液誠然能消化一切活組織包括胃壁,但胃十二指腸粘膜在正常情況下,并不浸泡在純酸性胃液中。胃酸多被唾液,食物水分,胃粘液所稀釋緩沖中和,顯然,粘液、粘膜的抵抗力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
9、激素與消化性潰瘍的關系
腎上腺皮質激素引起應激情潰瘍,已烯雌酚為潰瘍有非特異性的愈和作用。
10、其他因素
如O型血者比其他血型潰機率高,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可刺激胃粘膜,吸煙影響胃的正常分泌。
胃潰瘍的典型表現為饑餓不適、飽脹噯氣、泛酸或餐后慢性中上腹疼痛,嚴重時可有黑便與嘔血。胃潰瘍由于病情延綿,病情復雜,病情加重或治療不及時,還會導致出血、穿孔、幽門梗阻和癌變等后果,嚴重危害人民健康,所以應予以高度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