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江北街道69歲的李老太,兩年前外出走親戚時,不小心摔成了骨折,且膝關節疼痛、畸形、活動受限。她在家人陪同下,到市中醫院骨科,醫生成功為其實施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后一個月左右,李老太即能行走自如。
據市中醫院骨科副主任中醫師介紹,一般人對于人工關節并不十分了解,常以為手術時,會將關節全部切除,裝上不銹鋼關節,術后肢體如同機器人一般,生硬而不自然。其實,人工關節置換術只是將已磨損破壞的關節面切除,如同裝牙套一般,植入人工關節,使其恢復正常平滑的關節面。目前,該技術已應用于治療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指間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等疾患,但以全人工髖關節及膝關節置換更為普遍。
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最適用于嚴重關節炎引起的疼痛,伴或不伴有畸形的患者。膝關節疼痛,必須是膝關節本身引起的疼痛,在服用消炎止痛片、減少活動量、走路扶拐等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下考慮手術,年齡一般在60-75歲。但隨著平均壽命的增長及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年齡范圍在增大。其中,常見的需要關節置換的有如下情況:
一是骨關節炎。這是一種很常見的骨關節疾病,它被稱為女性最多見、最頑固的疾病。膝關節是人體最主要的負重關節,所以膝關節的骨關節炎發病居第一位,其特征是關節軟骨進行性衰弱、退變。當關節軟骨逐漸被侵蝕,缺乏襯墊的關節面相互磨擦不斷增多時,病人會出現進行性加重的關節僵硬、發炎、腫脹和疼痛,活動度減少和骨質變形。當軟骨遭到破壞時,間隙消失,骨表面開始相互摩擦變形,如果軟骨被全部破壞,裸露的骨表面之間會因磨擦而引起更嚴重的疼痛和變形,導致關節畸形,如膝關節內、外翻。骨關節炎在中老年人中易發生,在45歲以上的人中,80%的人至少一個關節有臨床證據表現出關節炎的癥狀。
二是創傷后遺癥。近膝關節附件的嚴重骨折導致膝關節疼痛、畸形、活動受限。
三是類風濕關節炎。多先出現關節疼痛,開始為酸痛,隨著關節腫脹逐漸明顯,疼痛也趨于嚴重,關節局部積液,溫度升高。反復發作后,患肢肌肉萎縮。它的發病年齡較輕,一般在21-45歲之間,它是所有關節炎類型中最具破壞性和致殘性的疾病。
主任說說,以上關節疾病如果經過保守治療,如休息、功能鍛煉、理療及藥物等治療方法,療效隨著病變進展而減弱,甚至無效時,需要進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而人工膝關節置換則是最終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