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始于上世紀60年代,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斷發展,業已成為治療晚期關節病變的有效方法,被譽為二十世紀骨科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目前已是一項十分成熟的技術,對于那些保守治療無效或效果不顯著的晚期膝關節疾病,特別是對于老年人的膝關節骨關節炎,通過手術可以有效緩解疼痛,改善膝關節的功能,完全滿足購物、散步、做家務等日常生活需要。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每年有兩萬多名患者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且在逐漸增加中,已成為骨科常見的手術之一。
作為一種改善關節功能的手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過程有其特殊要求。術后2周關節的恢復情況直接影響著日后的關節功能,因此最好留院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重點進行肌肉力量和關節活動度的恢復性練習,術后第1天就要進行主動或被動的踝關節活動,直腿抬高的股四頭肌肌力練習;術后第2天開始進行主動屈伸膝關節運動;術后第3天開始下地行走及在CPM機(被動活動器)輔助下進行持續膝關節活動訓練;經過術后2周的康復鍛煉,患者出院時膝關節活動度一般都能達到100度以上,并可以扶著助行器自由行走。
出院后應堅持增加關節肌力和活動度的訓練,散步、騎車、游泳等運動是良好的鍛煉方式;避免跑步、爬山、長距離行走等重體力活動,以免加速關節磨損。防止人工關節觸碰硬物、防止摔跤,以避免關節松動,尤其術后的1個月以內最好持助行器或手杖行走,因為此時關節周圍的軟組織還沒有足夠強健。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預防感染尤為重要,如有膝關節紅腫或手術切口出血或流膿、胸痛、小腿腫脹、肺炎、齲齒、尿路感染等,應及時就醫;在其他治療(如拔牙)及手術時,應告訴醫生自己曾行人工關節置換術,并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后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復查,與醫生一起做好關節的養護工作,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工關節的功能,并延長其使用壽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