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萎縮是腦部疾病中比較多發的一種,與腦組織退行性改變有關的,以記憶力減退、步態不穩及CT檢查發現腦溝增寬、腦室擴大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系統疾病。由于腦萎縮疾病在不同時期,表現的癥狀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在診斷時要注意觀察,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關于腦萎縮疾病的診斷鑒別要點。
腦萎縮病是多因性疾病。由遺傳、腦外傷、中毒后遺癥、腦梗死、腦炎腦膜炎、腦缺血、缺氧、腦血管畸形、腦部腫瘤、腦中風、癲癇長期發作、煙酒過度、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病變、腦動脈硬化、煤氣中毒、酒精中毒等引起腦實質破壞和神經細胞的萎縮、變形、消失,其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腦血管長期慢性缺血而造成的。
診斷要點:
1、發病特點:多發于50歲以后;起病隱襲,進展緩慢。
2、臨床表現:
(1)記憶力減退:表現為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甚至書寫、計算、認識能力減退,嚴重者出現癡呆(癡呆【譯】:是指較嚴重的、持續的認知障礙。臨床上以緩慢出現的智能減退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變,但無意識障礙。)。
(2)步態不穩:行動遲緩,步履蹣跚,站立不穩,甚至出現震顫。
3、輔助檢查:
(1)CT檢查示腦回變平,腦溝、腦裂增寬,腦室擴大。
(2)MRI檢查亦可發現腦萎縮。
常見的腦萎縮的診斷方法有:
1、詢問病史及觀察癥狀,這種腦萎縮的診斷方法可發現其各種神經發生反射均不同程度的遲鈍或減低。線反射如胸腹壁反射、提睪反射、肛門反射表現遲鈍、深反射如二三頭肌反射、尺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也可降低,偶可有病理反射出現。小腦萎縮患者,通過臨床檢查可發現不能并腳站立、行動緩慢、下肢顫抖、不能沿直線行走、呈醉態步履,步態蹣跚、步幅寬大、病理反射有伯氏征(+)、指鼻試驗(+)、跟膝試驗(+)、劃圈試驗(+)。
2、影像檢查:通過CT及MR(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腦組織體積減少、腦室擴大,也是常見的腦萎縮的診斷方法。如果大腦萎縮可見腦皮質與顱骨板間隙增大,大腦溝增寬增深、腦迴變平縮小,側腦室及第三腦室擴大,側腦室前后角周圍密度減低。小腦萎縮時可顯示小腦紋理粗重,體積縮小影像呈現分枝樹葉狀,小腦周圍腔隙低密度已增大,第四腦室擴大。如果有橋腦橄欖體萎縮在形像上可見腦干變細狹窄,周圍腔隙小加寬、橄欖體變偏平或縮小。
3、腦血管造影檢查:腦血管造影可見腦動脈血管曲屈變細。腦血流面也可以發現血流減慢,血管阻力增加等現象,同樣屬于常見的腦萎縮的診斷方法。
溫馨提示:腦萎縮的護理措施還有加強患者的營養、改善營養狀況,保持膳食平衡和心理健康;多讀書、多看報,經常參加集體活動,適度參加鍛煉也都屬于腦萎縮的護理措施;增進認知活動,努力恢復以前的生活經驗和能力。腦萎縮的護理措施有妥善保管危險物品,減少室內物品的變動,保障病人安全。
【參考文獻:《頭部CT診斷基礎》、《全身CT診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