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泌素瘤可能與來源于胰腺的α1細胞有關。由于胃泌素瘤多見于胰腺組織,少見于胰腺外其他組織,且腫瘤較小,故有時腫瘤的準確定位較為困難,但近年來隨著B超、CT或MRI診斷技術的提高,為腫瘤的定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一、發病原因
1.胃泌素分泌異常
由于胃泌素的營養作用,使胃黏膜增生肥厚,壁細胞容量可達正常人的3~6倍,造成胃酸和胃液分泌過多。胃泌素瘤幾乎見于腹腔任何部位,而不象以前所認為的僅僅局限于胰腺。除胰腺(21%-65%)外,十二指腸亦為高發區(33%~38%)。
2.遺傳因素
多發性Ⅰ型內分泌腫瘤為高外顯率的常染色體基因異常,該基因位于11號染色體,可能所有多發性Ⅰ型內分泌腫瘤的病人都累及3個器官(甲狀旁腺,胰島和垂體),但并非總有激素過多的臨床表現。有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多發性Ⅰ型內分泌腫瘤病人通常發展為胃泌素瘤。
二、發病機制
胃泌素:胃泌素瘤和胃竇黏膜中具有生物活性的胃泌素主要為17肽胃泌素(G17),而胃泌素瘤病人血中的胃泌素則具有含34個氨基酸的較大構型(G34),健康人和一般消化性潰瘍病人血循環中的胃泌素亦為此種類型,胃泌素瘤病人和正常人血清中存在著含硫(胃泌素Ⅱ)和無硫(胃泌素Ⅰ)兩種構型,本病患者血清中含硫胃泌素(占59%)比普通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病人及正常人(占37%)高。
有證據表明,利用多肽區域特異性胃泌素抗體檢測發現,轉移性胃泌素瘤病人血清中G17胃泌素氨基末端與羧基末端免疫活性之比較正常人及非轉移性胃泌素瘤患者高,除了G17和G34,胃泌素瘤病人血清和胃泌素瘤中還有其他分子量較小和較大的胃泌素,包括胃泌素組分1,是一種比G34稍大的構型,另外2種是分子較小的片段,即G17氨基末端的1~13片段和羧基末端14肽酰胺(微胃泌素),前者無生物活性,而后者具有G17一樣的免疫原性和生物活性,胃泌素瘤病人血漿和胃泌素瘤組織中還可發現高濃度的未經剪接的前胃泌素和其他的胃泌素前體。
此外,胃泌素瘤病人血漿和胃泌素瘤組織中還可存在大量的甘氨酸延伸型無生物活性的胃泌素和前胃泌素,它們組成某些胃泌素瘤病人主要組織和血液循環中免疫原性胃泌素。
胃泌素瘤病人胃壁細胞總數顯著增加,估計至少是正常人的3.6倍,為普通十二指腸潰瘍病人的2.3倍,高胃泌素血癥對壁細胞營養作用促使壁細胞總數增加,進而增強了胃分泌鹽酸的能力,胃泌素瘤病人胃壁嗜鉻細胞增生和嗜鉻細胞構成的小的多中心非侵襲性胃類癌,可能代表了血循環高水平胃泌素對這類細胞的直接營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