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經性膀胱功能障礙
膀胱的排尿功能,需要逼肌與尿道括約肌密切協調,脊髓損傷后,大腦與骶髓中樞失去對逼尿肌與尿道括約肌的控制,即中樞神經不能控制排尿功能,統稱為神經性膀胱功能障礙。病人因有排尿功能障礙甚至喪失,常有泌尿系感染。
1.分類
以往將排尿功能障礙分為自主性膀胱和反射性膀胱兩型。近來按膀胱逼尿功能的情況更詳細分為神經性膀胱的分類:
(1)逼尿肌反射亢進
根據括約肌的功能又分為
①括約肌協調正常,其表現有尿急尿頻;②外括約肌協同失調,表現為尿潴留;③內括約肌協同失調,表現為尿潴留。
(2)逼尿肌無反射
①括約肌協調正常,表現尿潴留;②外括約肌痙攣,表現為尿潴留;③內括約肌痙攣,表現為尿潴留;④外括約肌去神經(松馳),表現為尿失禁。
2.臨床表現
逼尿肌反射亢進的有力膀胱,其括約肌協調正常,臨床表現為尿急尿頻。早期大多數病人均表現為尿潴留。除外括約肌去神經(松馳)的病人表現尿失禁外,其余病人不論逼尿肌有力或無力,因其內外括約肌不能協調,尿不能排出。當膀胱積尿多時,其內壓力超過括約肌力的張力時,尿液就溢出。后期括約肌松馳,特別長期保留導尿管者,則表現尿失禁。
3.處理
截癱病人初期
感染和/或梗阻引起的腎功衰竭仍是神經原性膀胱功能障礙截癱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保守療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復膀胱尿道的平衡功能和預防感染。各種非手術治療方法有:①留置導尿;②間歇導尿;③外部集尿裝置;④藥物治療等。而無菌性間歇性導尿術是優選用的治療方法。
(1)間歇性導尿術 多數研究者認為,采用間歇性導
尿術的優點
①能使尿路感染率降低到50%左右;②無膀胱出口梗阻時允許患者自己排尿;③通過膀胱定期擴張,可促進膀胱功能早期恢復等;④陰莖陰囊并發癥少。
患者每日液體入量嚴格控制在1500~1800mL.根據尿量多少,在24小時內患者導尿3~4次,以保持膀胱容量500~600mL以下。
患者出現自發性排尿前,每6~小時導一次,當出現自發性排尿和殘余減少時,可每9小時導尿一次。以后每12小時一次。殘余尿少于100mL時,可停止導尿。在每次導尿前用各種輔助方法促使患者排尿。尿化驗和尿培養每周一次。若出現膿毒血癥體征和癥狀,則應給相應的抗菌藥物。
間歇性導尿禁忌證包括
①尿道畸形;②嚴重尿道炎;③尿道周圍膿腫。
對于在家作自家導尿的病人和缺乏滅菌性間歇導尿術的人員和設備的地方,采用此法,其適應證和注意點與無菌性導尿相同。可用供患者使用的價格較便宜一次性消毒導尿管。
操作
性患者用肥皂及水洗手和陰部,患者取半臥 位、大腿彎曲、雙膝外展以暴露陰道和尿道口,使患者能從放于檢查臺腳端的鏡子中看見自己的會陰,分開陰唇,向患者指出陰唇、尿道口吸陰道的位置。給患者一根14F塑料或橡皮導尿管,指導患者將其放入尿道口,送入膀胱。
對男性自家導尿的指導較為簡單,患者取坐位,用水溶性滑潤液涂抹導尿管,用一手將包皮翻起,用另一手將導管插入尿道口葉至有尿液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