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是小兒在出生前到生后一個月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腦癱的患兒都應在嬰兒期出現癥狀(運動發育落后也屬癥狀之一)。而且病情越重,出現異常的時間就越早。那么,如何才能診斷小兒腦癱疾病的發生呢?
腦癱患兒在各方面的發育都比同齡兒童差:哺乳困難、吸吮無力、吞咽困難、經常嗆奶、吐奶;哭聲微弱或有尖叫、不愛動,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緊;易驚、頭常后仰;手指緊握拳,不會張開;3個月頭不能抬起;4-5個月不會翻身等。
腦性癱瘓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由于類型、受損部位的不同而表現各異。若同時存在兩種類型,則表現更為復雜。即使單一類型,在不同年齡階段,表現也不一樣。雖然臨床表現錯綜復雜,但診斷小兒腦癱時一般參考以下四種表現:
1、運動發育落后、主動運動減少
運動發育落后表現在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兩方面。判斷運動發育是否落后的指標很多,正常小兒3個月時能抬頭;4~5個月時能主動伸手觸物,兩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靜時能在眼前玩弄雙手;6-7個月時會獨自坐在較硬的床面不跌倒,8~l0個月時會爬,爬時雙上肢或下肢交替向前移動;l歲時能獨自站立;l~1歲半時能行走。腦性癱瘓患兒在上述年齡階段一般都不能達到正常小兒水平。
2、肌張力異常
肌張力是安靜狀態下肌肉的緊張度,通過被動地屈伸、搖晃四肢肢體,了解其肌張力。張力低時搖晃手足時手足甩動的范圍大,張力高時活動范圍小。
3、肌張力的發育過程表現為新生兒時期屈肌張力增高
隨著月齡增長肌張力逐漸減低轉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嚴重的痙攣型腦性癱瘓,在6個月以內肌張力增高并不明顯,有時造成診斷困難。但一些嚴重的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仍可在6個月以內表現出肌張力異常增高。
4、姿勢異常
腦性癱瘓患兒異常姿勢有多種多樣,與肌張力異常及原始反射延遲消失有關。俯臥位嬰兒時期(3-4個月以后)表現為俯臥位時屈肌張力明顯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頭部或不能抬頭,雙上肢不能支撐軀干,肩部著床,臀部高舉;仰臥位頭后仰,下肢伸直,有時呈角弓反張姿勢。四肢肌張力低下,仰臥位時腕、肘、肩、髖、膝、踝關節等均可同時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臥狀。
以上就是診斷小兒腦癱的幾種依據,若您的孩子疑似出現小兒腦癱的癥狀,請盡快帶孩子到正規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家長千萬不要有恐懼心理,孩子只要早治療還是能康復成健康孩子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