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很早就對牛皮癬有所記載和研究,基本上都是診斷為血熱、血瘀和血燥。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中醫對牛皮癬的認識不斷的完善,到現在基本已經形成血燥、血瘀、血熱、膿毒、風濕陰絡和熱毒傷陰六種診斷。
1、血熱
證候:本型相稱于進行期,皮疹產生及發展迅速,皮損系點滴狀或斑塊狀,新的皮損不斷出現,鱗屑較多,瘙癢明顯,常伴有心煩,口渴,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或滑數。
辨證:本病多見于尋常型牛皮癬。以皮損基底潮紅,有鱗屑,剝之有點狀出血為主要辨證要點。
病機:血分熱盛,毒入營血,蘊伏血絡則皮損潮紅脫屑剝之有血點,瘙癢。脈弦為血熱內盛之征。
2、熱毒傷陰
證候:因牛皮癬自然發展或醫治不當而致全身出現洋溢性潮紅,大量片狀脫屑,伴有輕重差別的發熱、畏寒、心煩、口渴等癥狀,溲黃赤,便干結,舌紅絳,無苔或有裂紋,脈滑數。
辨證:本型相稱于紅皮下型牛皮癬,以全身皮膚彌慢性潮紅,大量片狀脫屑,伴有差別水平全身癥狀為辨證要點。
病機:系心火熾盛,兼有毒邪,郁火流串,入于營血,蒸灼肌膚而成。
3、血燥
證候:本型相稱于穩固期,病程較長,皮損肥厚,色暗紅,耐久不退,皮膚干燥瘙癢,新生皮疹較少。原有皮損部分消退,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結或沉細。
辨證:本型臨床癥狀輕,以皮損肥厚,皮膚干燥,瘙癢脫屑,脈緩或沉細為辨證要點。
病機:燥邪傷陰,陰血被耗,頭緒陰滯,氣血固結欠亨,肌膚失養則皮損肥厚,皮膚干燥、脫屑、瘙癢。脈緩或沉細為陰虛血燥之征。
4、膿毒
證候:在牛皮癬皮損上出現少數麋集淺在性小膿皰,有的交融成片,有炙烤感,伴有發熱,口渴,關節痛,尿黃,便結,苔黃,脈弦滑數。
辨證:本型相稱于膿皰型牛皮癬。皮損出現少數麋集小膿皰伴全身癥狀為辨證要點。
病機:系濕熱蘊久,毒邪入里而發。
5、血瘀
證候:本型相稱于退行期,皮損肥厚,色暗紅,耐久不退,鱗屑附著較緊,肌膚甲錯,時有瘙癢,常伴有面部褐斑,舌質暗紅,有瘀點或瘀斑,脈細緩澀。
辨證:皮損肥厚、色暗紅,耐久不退,面部褐斑,脈細緩澀為辨證要點。
病機:氣血瘀滯,頭緒停滯,肌膚失潤則皮損肥厚,色暗紅,耐久不退。面部褐斑,脈細緩澀為血瘀之象。
6、風濕陰絡
證候:牛皮癬皮損歸并關節病變,以伯仲小關節受損為主,關節腫、痛、運動受限,甚者生硬畸形,不能伸直,舌淡苔薄白膩,脈弦或濡。
辨證:本型相稱于關節病型牛皮癬,以皮損基礎上歸并關節病變為辨癥要點。
病機:多因熱毒入血,兼有風濕,痹阻經絡所致。
病初血分熱盛,毒入營血,蘊伏血絡則紅斑泛布,疹色鮮紅;血熱傷陰,頭緒陰滯,氣血運轉不暢則起丘疹斑塊;濕熱燥盛,熱傷營血,陰液被耗,膚失濡養則皮膚干燥,疊起鱗屑,病久重復發作;陰血被耗,氣血失和,化燥生風或頭緒陰滯,氣血固結欠亨則斑塊頑厚,日久不消,繾綣難愈。總之,辨證屬血熱、血瘀、血燥所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