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癥是痛風的重要標志,當尿酸生成增多或/和尿酸排出減少時,均可引起血中尿酸鹽濃度增高。尿酸是人類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血尿酸鹽濃度和嘌呤代謝密切相關。嘌呤代謝的反饋調節及尿酸合成途徑見。
一、高尿酸血癥的病因:
酒精因素:
痛風與飲酒(尤其是啤酒)、過量的肉類海產(尤其是內臟及帶殼海鮮)攝取有關。酒精引發痛風的原因是因為酒精在肝組織代謝時,大量吸收水份,使血濃度加強,使得原來已經接近飽和的尿酸,加速進入軟組織形成結晶,導致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敏感)而造成炎癥。
高糖因素:
近來的研究指出高糖(如碳酸飲料及果糖)會導致痛風,劇烈運動、肥胖及壓力亦會導致尿酸濃度上升,誘發痛風。
內分泌因素:
痛風大多在半夜才發作是因為晚上睡覺時,人體的抗炎物質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在半夜時分泌最少,加上睡眠時酸堿值因體內累積二氧化碳而偏向酸性,而腳趾的溫度較低,加上腳趾附近的液體會被身體吸收使尿酸濃度增加,因此痛風最易在半夜出現在腳拇趾的部位。
二、高尿酸血癥的發病機制: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嘌呤代謝紊亂或腎臟排泄尿酸減少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癥。健康人血漿中尿酸量為0.12~0.36mmol/L,男性平均為0.27mmol/L,女性平均為0.21mmol/L左右。當血液中尿酸含量升高超過7mg/dl,尿酸與Na+形成溶解度極低的尿酸鈉結晶,即可沉積于關節、軟組織、軟骨及腎等處,從而導致關節炎、尿路結石及腎臟疾病。
經化療或放療,瘤組織被迅速破壞,核酸分解劇增,以致并發高尿酸血癥及腎功能減退。一般在血pH值為7.4時,尿酸均為可溶性尿酸鈉鹽;在血pH值為5時,則成為不溶解的尿酸鹽結晶沉積于遠端腎小管,導致急性高尿酸血癥腎病。現將這種急性代謝紊亂稱為急性腫瘤溶解綜合征。實踐表明,腎血流量減低者立即化療易發生腎功能衰竭。腫瘤迅速溶解且尿少者,發生腎功能衰竭的危險比尿量正常者明顯增高。
有一小部分原發性痛風患者,尿酸的生成并不增加,高尿酸血癥的形成主要是由腎臟的清除減退所致。腎臟對尿酸鹽的排泄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尿酸鹽可自由透過腎小球,但濾過的尿酸鹽幾乎完全被近曲小管所吸收(分泌前再吸收),而后腎小管分泌尿酸鹽,分泌后的尿酸鹽又有部分被吸收(分泌后再吸收)。當腎小球的濾過減少,或腎小管對尿酸鹽的再吸收增加,或腎小管排泌尿酸鹽減少時,均可引起尿酸鹽的排泄減少,導致高尿酸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