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慢性侵蝕性關節炎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類風濕關節炎的病變特點為滑膜炎,以及由此造成的關節軟骨和骨質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主要表現為對稱性關節腫痛,晚期可關節強直或畸形,功能嚴重受損。目前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感染、遺傳、雌激素水平等有關,環境因素(如寒冷、潮濕等),以及勞累、營養不良、外傷、精神刺激等可以誘發本病。該病屬于中醫“痹證”、“歷節”“尪痹”等范疇。類風濕關節炎重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免延誤病情。一旦診斷了類風濕關節炎,應減少或避免加重因素。下面是求醫小編為大家具體的介紹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治指南的相關的識
1、臨床表現
(1)癥狀常緩慢起病,有乏力、納差、體重減輕及低熱等。最常見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關節為主的對稱性、多關節、小關節腫痛,活動受限,指關節呈梭形腫脹,晚期可畸形。晨僵的持續時間常與病情活動程度一致。關節外表現常見有類風濕結節、血管炎、胸膜炎、間質性肺炎、心包炎、淺表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等全身各個系統的損傷。
(2)體征對稱性的關節腫脹、變形,活動受限,以四肢小關節多見,或可見皮下類風濕結節等。
2、理化檢查
(1)一般檢查
輕、重度貧血,活動期血沉(ESR)增快,C反應蛋白(CRP)增高。
(2)免疫學檢查
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早期IgG增高有參考意義。抗核抗體(ANA)有10%~20%患者呈陽性。類風濕因子(RF)有60%~80%患者呈陽性。 類風濕性關節炎特異性自身抗體:抗RA33抗體、抗核周因子抗體(APF)、抗角蛋白抗體(AKA)、抗聚角蛋白微絲抗體(AFA)、抗環瓜氨酸肽抗體(CCP)等檢查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診斷,敏感性在30%~40%,免疫復合物(CIC)陽性者表示疾病呈進行性。
(3)滑液檢查
半透明或不透明,黃色,黏度差,細胞數(3~5)×109/L,中性粒細胞0.50~0.90。
(4)特殊檢查X線
早期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骨質疏松,后期關節軟骨破壞、侵蝕,關節間隙狹窄、強直和畸形。 磁共振成像(MRI):可發現早期類風濕滑膜炎及骨質破壞,對本病的早期診斷有重要價值。
3、診斷要點
1987年修訂的美國風濕病協會(ARA)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要點:
①晨僵至少1h,≥6周。
②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6周。
③腕、掌指或近端指 間關節腫,≥6周。
④對稱性關節腫,≥6周。
⑤類風濕結節。
⑥類風濕因子陽性。
⑦手X線變化(至少有骨質疏松或關節間隙狹窄)。
凡具備以上4條或4條以上者,即可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