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習慣上稱為“面抽”,表現為面部肌肉發作性、反復性的不隨意抽動。據統計,這種病的患病率占到6/40萬~180/10萬,行走在大街上時稍加注意就可能發現這種患者。
患者面肌抽搐絕大多數限于一側,常先發生于眼瞼,類似眼皮跳,之后范圍逐步擴大,多在數月后依次波及到面部其他肌肉、口角、直至頸闊肌。發作前多無先兆,發作時表現為肌肉快速頻繁的抽動,每次發作數秒鐘至數分鐘,在間歇期一切如常人。
面部的自主運動、咀嚼、瞬目或隨意的表情動作可誘發面肌抽搐發作,并可因情緒激動、緊張、勞累或閱讀時間過長等因素而加重,而休息或情緒穩定時癥狀減輕。發作嚴重者可終日抽搐不停,甚至睡眠中也可抽搐。有些患者可因眼瞼強制性收縮導致瞼裂變小,個別患者甚至面部肌肉也呈強直性收縮而致口角持續歪斜向病側。
本病呈慢性病程,可遷延終生,對患者工作、精神和生活均產生很大影響。個別面肌抽搐患者可伴發三叉神經痛(約占面肌抽搐患者的0.8%)。此外,某些患者還可伴有患側耳鳴、眩暈、聽力下降等,雙側面肌痙攣同時發病者極少見。本病無遺傳性和傳染性。
臨床檢查
面肌抽搐患者除了面部不自主抽動外,一般無明顯陽性特征,少數患者可因曾采用過肉毒素注射、針灸、封閉或射頻熱凝、面神經梳理術等損傷性治療而表現為面肌不全癱瘓。長期患病者可能出現患側面部肌肉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