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萎縮一般會出現左腎萎縮、右腎萎縮及雙腎萎縮癥狀。一般來說引起腎萎縮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得知腎萎縮后需考慮為先天性腎發育不全,其次考慮為末期腎臟疾病,即腎衰竭、尿毒癥或某些急性病癥。如:急性腎小球性疾病、糖尿病性腎硬變、腎移植排異、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皮質壞死、Alport綜合征、急性腎小管壞死、高血壓性腎硬化。雙側腎臟或一側腎臟縮小多是慢性腎盂腎炎的病因,這也是腎萎縮的一個常見原因。
雙腎縮小一般來說慢性腎病發展到腎功能不全,尤其是腎衰竭、尿毒癥時,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腎臟損傷嚴重,腎臟實質受到傷害,腎臟會縮小。所以提醒腎萎縮病人一定要對此引起高度重視,腎臟疾病隱匿性很強,如果腎小球濾過率低于50%,即腎臟損傷嚴重時臨床癥狀才相應產生。腎萎縮確診后一定要積極的查找原因,以便排查病情。
此外,腎萎縮原因還有兩點
腎結核(單側腎臟縮小,伴對側腎臟積水或代償性增大)、腎動脈狹窄及先天性發育不全。
通常對慢性腎衰患者進行腎臟B型超聲檢查,就可以了解腎臟是否患有腎萎縮,而且這種檢查方法對患者沒有損害。腎臟B超的正常值為:左腎長徑8.1~11厘米,橫徑5.5~7厘米,厚度4~5厘米;右腎長徑7.9~10.5厘米,橫徑5.5~7厘米,厚度4~5厘米。
倘若測值明顯小,說明已經患腎萎縮,處于末期,預后不佳,治療效果也差。倘若測值略小或正常,說明是中期或早期,治療效果好,預后良。因而作為從事腎臟病的臨床醫生,了解患者腎臟大小,對分析病情、判斷預后、估計療效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腎萎縮與長時間腎臟疾病息息相關,由于腎臟類疾病導致腎單位,尤其腎小球受損,使整個腎臟出現體積縮小。腎萎縮和腎功能改變是相輔相成的,當患者出現腎萎縮時已經或者必然會出現腎功能不全及至腎功能衰竭--尿毒癥。以此希望腎萎縮患者對該病引起重視,及早及時的做個全身性檢查以排除腎功能衰竭的可能性,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