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發育早期,腹膜在腹股溝內環處向外突起,形成腹膜鞘狀突。正常情況下鞘狀突包裹大部分睪丸,并在睪丸的牽引下隨之下降,最終到達陰囊底。小兒出生后鞘狀突逐漸萎縮、閉塞。若此過程發生障礙,鞘狀突管將保持開放狀態,一旦有腹腔臟器進入,則形成了腹股溝斜疝。本癥可在任何年齡發病,尤以嬰幼兒期多發。男孩右側睪丸下降較晚,故右側多于左側,少數為雙側。女孩鞘狀突未閉也可以發生腹股溝疝,但明顯少于男孩,發病率性別之比約為15∶1。疝內容物最常見為小腸及回盲部,大齡兒不少為大網膜,女孩則以生殖系統附件疝入最多。
小兒疝氣的發生是先天性因素(遺傳因素)和后天性因素(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先天性因素
1、小兒疝氣男孩的發病率比女孩的發病率要高很多,主要是因為男孩的睪丸是在出生前才通過腹股溝管降至陰囊的,隨之下移的腹膜則形成鞘狀突。如果鞘狀突在嬰兒出生后還沒有閉鎖,或閉鎖不全,會成為較大的腔隙,腹腔內容物就會從這里突向體表,而形成疝氣。又因為右側睪丸下降比左側略晚,鞘狀突閉鎖也較遲,所以右側腹股溝疝氣較多。當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疝氣,只是發病率相對低一些。
2、小兒疝氣也會由于先天發育不足發生,這主要指的是一些兒童的腹壁膜發育不完善、過薄,造成器官容易沖破薄膜向外突出形成疝氣。
二、后天性因素
小兒疝氣形成的后天性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咳嗽、便秘、哭鬧等動作過大或用力過猛造成腹腔壓力升高導致腹壁膜破損器官外突從而形成了疝氣。
除了極少數小型腹股溝疝的孩子在出生6個月內可能自愈外,絕大多數均不能自愈,也不能通過服藥或打針而痊愈,唯一的根治方法是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的最佳手術時期是在1~2歲之間。
溫馨提示:小兒疝氣危害不容小覷,久拖不治將造成嵌頓、絞窄等不良的后果,導致疝內腸段缺血性壞死甚至腸穿孔等情況的發生,小兒疝氣若不及時治療還會導致生殖器官發育不完善,睪丸萎縮壞死,導致終生不孕不育等不可挽回的后果。還有不少小兒疝氣患者由于沒有及時治療,在承受病痛的同時還危及了生命。小兒疝氣患者家屬,要密切關注小兒疝氣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