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臨床上的多發疾病,臨床上一般根據該疾病的診斷依據作為參考因素,常用的診斷依據包括患者的血清抗原、抗核抗體、X線檢查等,一般醫生可以也可根據患者的關節變化作為診斷要點,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介紹。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依據
(1)標準的X線片所見(除骨質增生外,必須有受累關節附近的骨質疏松存在)。
(2)類風濕因子陽性。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4)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學改變中的三個或更多:明顯的絨毛增生;表層滑膜細胞增生及呈柵欄狀;明顯的慢性炎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及形成淋巴結的趨勢;表層或間質內致密的纖維素沉積;灶性壞死。
(5)皮下結節中的組織學改變應顯示中心區細胞壞死灶,圍繞著柵欄狀增生的巨噬細胞及最外層的慢性炎癥細胞浸潤。
臨床診斷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中抗類風濕性關節炎協同核抗原抗體(抗RANA抗體)的陽性率(93%~95%),明顯高于其他各種類型關節炎的患者(約19%0)及健康人(約16%),可作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項有力證據。
約10%~30%患者在關節的隆突部位,如上肢的鷹嘴突、腕部及下肢的踝部等出現皮下小結,堅硬如橡皮。皮下小結不易被吸收,皮下小結的出現常提示疾病處于嚴重活動階段。
抗核抗體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陽性率約10%~20%。血清補體水平多數正常或輕度升高,重癥者及伴關節外病變者可下降。
X線檢查:早期患者的關節X線檢查除軟組織腫脹和關節腔滲液外一般都是陰性。關節部位骨質疏松(骨質疏松【譯】:由多種因素所致,它的基本病理機理是骨代謝過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偶聯出現缺陷,導致人體內的鈣磷代謝不平衡,使骨密度逐漸減少而引起的臨床癥狀。)可以在起病幾周內即很明顯。關節間隙減少和骨質的侵蝕,提示關節軟骨的消失,只出現在病程持續數月以上者。半脫位,脫位和骨性強直后更后期的現象。當軟骨已損毀,可見兩骨間的關節面融合,喪失原來關節的跡象。彌漫性骨質疏松在慢性病變中常見,并因激素治療而加重。無菌性壞死的發生率特別在股骨頭,亦可因用皮質類固醇治療而增多。
溫馨提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飲食要留心,首先要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而且,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飲食要注意以清淡為原則,不要食用辛辣食物。盡可能少吃脂肪食物,堅持以醣類和蛋白質為主要熱量來源。因為,肥胖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造成影響,因此體重超標者要注意健康減肥。
【參考文獻:《類風濕性關節炎良方妙法》、《類風濕關節炎防治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