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臨床多發疾病之一,由于疾病隱匿性強,因此在診斷是應注意與骨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反應性關節炎等疾病鑒別。通常醫生都會通過給患者做診斷檢查來保證診斷的準確度,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鑒別與檢查常用方法介紹。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鑒別
1.骨關節炎
多見于中、老年人,起病過程大多緩慢。手、膝、髖及脊柱關節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關節較少受累。病情通常隨活動而加重或因休息而減輕。晨僵時間多小于半小時。雙手受累時查體可見Heberden和Bouchard結節,膝關節可觸及摩擦感。不伴有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關節外表現。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少數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陽性。
2.銀屑病關節炎
銀屑病關節炎的多關節炎型和類風濕關節炎很相似。但本病患者有特征性銀屑疹或指甲病變,或伴有銀屑病家族史。常累及遠端指間關節,早期多為非對稱性分布,血清類風濕因子等抗體為陰性。
3.強直性脊柱炎
本病以青年男性多發,以中軸關節如骶髂及脊柱關節受累為主,雖有外周關節病變,但多表現為下肢大關節,為非對稱性的腫脹和疼痛,并常伴有棘突、大轉子、跟腱、脊肋關節等肌腱和韌帶附著點疼痛。關節外表現多為虹膜睫狀體炎、心臟傳導阻滯障礙及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等。X線片可見骶髂關節侵襲、破壞或融合,患者類風濕因子陰性,并且多為HLA-B27抗原陽性。本病有更為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
4.系統性紅斑狼瘡
本病患者在病程早期可出現雙手或腕關節的關節炎表現,但患者常伴有發熱(發熱【譯】:由于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疲乏、口腔潰瘍、皮疹、血細胞減少、蛋白尿或抗核抗體陽性等狼瘡特異性、多系統表現,而關節炎較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程度輕,不出現關節畸形。實驗室檢查可發現多種自身抗體。
5.反應性關節炎
本病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大關節(尤其下肢關節)非對稱性受累為主,一般無對稱性手指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等小關節受累。可伴有眼炎、尿道炎、龜頭炎及發熱等,HLA-B27可呈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患者可出現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炎的X線改變。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檢查
1.血細胞沉降率大多數患者血細胞沉降率增快,尤其是在急性期。
2.血紅蛋白含量略低于正常,晚期病例則可出現輕度貧血,血紅蛋白含量大多在8~10g之間。
3.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類風濕因子(RF) 典型的類風濕患者可以出現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陽性,類風濕因子多為陽性。
4.免疫球蛋白檢查(IgM,IgG) 大約70%的類風濕患者可以出現IgM異常,IgG多為陽性。
溫馨提示:類風濕性關節炎護理要注意,含鹽量高的調味料和加工食品盡量減少食用,多攝取含鈣食物如脫脂牛奶、傳統豆腐等。如果服用類固醇,容易出現食欲大增、鈉滯留和骨質疏松問題,此時要注意控制飲食,避免因肥胖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
【參考文獻:《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風濕病臨床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