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風包括腦栓塞、腦血栓形成和短暫腦缺血發作(T I A)。隨著社會老齡化,對缺血性中風的防治已為公眾所關注。雖然缺血性中風是在瞬間發生,但其病理生理學的異常卻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而人們往往忽視了這一漸進過程。醫務人員根據該疾病的不同階段,衍生出缺血性中風的一級預防、二級預防和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又稱為病因性預防或根本性預防,主要是避免和控制導致中風的各種危險因素。目前已知的可干預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糖尿病、抽煙、高脂血癥、心房纖顫、大量飲酒、肥胖、活動少、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有:高齡、遺傳、男性。一級預防不能理解為短期應急行為,而是一種長期、持續的治療,每個人從年輕時就應重視健康,選擇合理的生活方式。
二級預防是指中風發病期的干預措施,應爭取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縮小腦梗死范圍或減輕腦損傷程度,包括應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擇期溶栓、抗凝、降纖藥物,神經保護劑和實施頸動脈膜剝離術。此時,也應重視一級預防中所采取的綜合措施。
三級預防主要指中風后康復問題,涉及癱肢、失語、記憶、心理的康復。急性期只要生命體征穩定,就應在醫師指導下對病人進行功能訓練,這有利于神經元功能重建,以減輕殘疾,盡可能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