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淋巴結核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因此很難對其進行準確的判斷。淋巴結核主要是根據患者的結核接觸史、局部體征等因素做出明確診斷,必要時結核菌素試驗胸部透視明確有無肺結核也能幫助診斷。不過在診斷時,要特別注意區分鑒別與該病類似的疾病,以免產生誤診。
淋巴結核鑒別診斷的10大疾病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此病是由EB病毒(EB病毒【譯】:又稱人類皰疹病毒,主要感染人類口咽部的上皮細胞和B淋巴細胞。)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或亞急性傳染病,青少年多見。此癥往往以上感癥狀開始,全身淋巴結急性腫大,以頸部明顯,兩側多對稱,中度硬,不粘連,不化膿,有壓痛。可伴有發熱、皮疹,血象分類淋巴細胞可達50%—90%,可見異型淋巴細胞,血清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
2、急性非特異性淋巴結炎:
急性非特異性淋巴結炎大多由淋巴結引流區組織內的細菌感染沿淋巴管蔓延所致。來自口腔,牙齒及扁桃體的急性化膿性炎,常引起急性頸部淋巴結炎;來自下肢的化膿性炎,常引起急性腹股溝淋巴結炎;急性闌尾炎和急性腸炎往往引起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此時可見局部淋巴結腫大并有壓痛,質地較軟。
3、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結炎:
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結炎是由于局部組織器官的慢性感染以及組織破壞性產物的吸收波及引流區淋巴結所致。如牙齒或扁桃體的慢性感染可引起慢性頸部淋巴結炎,可見淋巴結中度腫大,質硬。組織學病變表現為淋巴結內的各種反應性增生。
4、結節病:
是一種全身性肉芽腫病,可累及全身所有器官。病變常可累及多處淋巴結,但以雙側肺門淋巴結更多見。淋巴結活檢標本中又以鎖骨上淋巴結、斜角肌淋巴結、前臂內側滑車上淋巴結為多。多見于20—40歲青壯年,女性多見。大體:淋巴結中度腫大,最大約2cm,肺門者可呈巨塊狀。淋巴結不與周圍組織粘連,切面粉紅、淺黃或灰褐色、質中。鏡下結節與結核結節相似,但結節內一般無干酪樣壞死,類上皮細胞增生顯著,巨細胞數目多但細胞核不呈馬蹄形或花環狀排列,巨細胞內有時有星狀或同心圓狀鈣化灶。該病與無干酪樣壞死的上皮樣結核幾乎無法區別,抗酸染色尋找結核桿菌有時有幫助。值得一提的是結節病很少累及腸道和腸系膜淋巴結。
5、軟下疳:
為Ducreyi嗜血桿菌引起的局灶性傳染病。陰部疼痛性小丘疹迅速破潰形成淺表潰瘍,邊緣不齊,周邊發紅,常相互融合。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壓痛并粘連在一起而形成膿腫、有波動感。膿腫上方皮膚紅亮,可破潰形成竇道。應與膿腫型淋巴結結核鑒別。診斷主要由臨床表現及性生活史確立,且可與淋巴結結核鑒別。本病細菌培養較難。
6、性病性淋巴肉芽腫:
本病由沙眼衣菌屬的免疫型所引起,多見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最初的癥狀為單側有壓痛的腹股淋巴結腫大,發展形成巨大而有壓痛和波動的腫塊,與深部組織粘連、上方皮膚有炎癥,可形成瘺管。可伴有發熱、頭痛、關節痛等全身癥狀。診斷依性生活史、臨床表現及補體結合試驗,有條件可作免疫熒光鏡檢。
7、非結核分枝桿菌淋巴結炎:
非結核分枝桿菌(NTM)淋巴結炎主要為鳥——胞內復合菌、瘰疬分枝桿菌所致,以頸部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亦可累及耳部、腹部溝、腋下淋巴結。確定診斷有賴于病原學證據,活檢發現NTM,并顯示相應的組織病理學特征。
8、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
即艾滋病,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此病前期可出現淺表淋巴結腫大,多見于頭頸部,最多的是胸鎖乳突肌后緣淋巴結。其特點為:(1)有多個性伴侶史;輸血和輸入血制品史;靜脈吸毒史。(2)大多為青壯年男性。(3)有長達數月的低熱、疲倦、乏力、消瘦、盜汗等。(4)周圍血中淋巴細胞減少,CD4/CD8<1。(5)抗HIV抗體陽性。
9、惡性淋巴瘤:
以淺表淋巴結無痛性、進行性腫大為特征,全身淋巴結均可累及,以頸部淋巴結為多見。該病病程發展快,常有發熱、消瘦、盜汗、皮膚瘙癢、肝脾腫大、黃疸伴有縱隔及腹腔內淋巴結腫大。淋巴結活檢,淋巴結穿刺抽液涂片和淋巴結印片對診斷很有價值。
10、白血病:
各類白血病常伴有全身或局部淺表淋巴結腫大,62.2%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LL)、41%急性粒細胞白血病(AML)有淋巴結腫大,常為淺表淋巴結腫大,多光滑,無壓痛,不粘連,不化膿,質地較硬,常伴發熱、胸骨壓痛、肝脾腫大、出血、貧血、白細胞顯著升高或不升高,骨髓象中原始和幼稚細胞大量增生。
溫馨提示:大多數母親一看到孩子頸部淋巴性結腫大,首先想到的是腫瘤,這是自然反應,腫瘤的確也是引起孩子淋巴結腫大的一個原因,不過感染是更為多見的原因。對此,進行血和尿的化驗、x線檢查、皮試以及活體切片檢查等,可以證實醫生的疹斷。
【參考文獻:《結核病實驗室技術手冊》《結核病現代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