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癥患者懷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整天處于恐懼和焦慮之中,因而造成全身抵抗力下降,出現肌肉痛、頭疼、咽炎、皮炎、腹瀉、口腔感染等各種類似于艾滋病急性癥狀的病癥。下面是關于恐艾癥的心理治療方法的介紹:
在接觸中,專家發現很多患者存在著激烈的內心沖突。他們大多有過高危性行為,而這往往在他們的道德標準體系中是“不道德行為”。“發生性行為,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是‘本我’的需要,而‘超我’在道德層面指責他們,‘你這樣做不對,是要受到懲罰的’。”專家分析說,由于最后道德戰勝了本能,他們在潛意識中選擇了“得病即受懲罰”,是對錯誤行為負責,以此來為自己的行為開脫,逃避內心的折磨。實際上,這是一種內心防御機制的合理化,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寧可讓自己變成內心最恐懼的“艾滋病病人”。
對于這些恐艾癥患者,醫學專家的結論和檢測結果重復百遍也是無力的,他們最需要的是接受心理治療,打開心結,弄清楚是什么經歷、哪些內心沖突,讓他們陷入‘艾’的迷思中執迷不悟。。其實,這種病癥也反映出該類人群的性格缺陷。面對這一群體,對他們及時地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再適時開些抗焦慮藥,用以緩解、排除內心的疑慮,進而幫助來訪者澄清情緒困擾,質詢患者認知偏差,幫助其客觀評估自身狀況(包括風險水平、軀體癥狀、情緒與行為沖突等),學習有效管理情緒,恢復社會功能。
溫馨提示:以上就是關于恐艾癥的心理治療的介紹,另外,多個性伴侶容易感染艾滋病與個體在多個性伴侶交往中感染性病分不開,個體在患上性病后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希望對您和您的家人都能夠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恐艾癥》《恐艾癥的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