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性、血液、母嬰這三種艾滋病傳播途徑中,母嬰傳播的危害性最大,卻也是最容易預防和阻斷的。”專家強調,母嬰傳播在艾滋病特殊人群向普通人群、親代向子代傳播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艾滋病孕婦在妊娠后經過系統治療和處理,可以將母嬰傳播的幾率控制在5%以下。而據最新報道,隨著母嬰阻斷技術的進步,目前艾滋媽媽生健康寶寶的幾率已高于98%。
專家建議,艾滋病患者及高危人群一定要在懷孕后檢測HIV抗體,并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
艾滋病母嬰傳播危害大
專家介紹,艾滋病有三種傳播途徑: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其中母嬰傳播的比例不高,但危害性和社會不良影響卻最大。以往成年男性感染艾滋病一般通過吸毒傳播,這僅限于特殊人群間的傳播,感染了艾滋病的男性再通過性接觸將病毒傳染給配偶或性伴,這就會將艾滋病從特殊人群向一般人群傳播。而如果女性感染了艾滋后又懷孕生子,就有可能生出感染艾滋的寶寶。
“因此母嬰傳播在艾滋病的傳播中危害最大,不幸受感染的寶寶非常無辜。”專家說,母嬰傳播是兒童感染艾滋病的最主要途徑。傳播的方式包括:患艾滋病的孕婦將病毒通過胎盤的血液循環傳播到胎兒體內;在分娩過程中胎兒經過已被污染的陰道時被感染;在出生后,通過患病母親的乳汁或與母親密切接觸而感染。
據了解,如果是胎盤感染,多發生在妊娠晚期;如果是生產過程的感染,產程越長感染危險越大,從破膜到胎兒產出超過4小時的嬰兒HIV感染危險率增高;母乳喂養發生傳播的危險性也較高,估計2000年后所有感染的兒童中30%~50%通過母乳感染。
四個方法降低母嬰傳播率
但母嬰傳播在三種傳播途徑中卻是最容易預防和阻斷的。邱琇指出,母嬰傳播從準媽媽懷孕起就可以進行干預。
從2004年起,全國包括廣東在內的15個省份推行免費的孕婦HIV篩查,高危人群在懷孕后就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感染。有四個策略可以將母嬰傳播艾滋病的可能盡量減少:
第一,通過HIV篩查判斷是否感染,以及感染的狀況;第二,確認孕婦感染艾滋病后,由其自愿選擇是否繼續妊娠;第三,繼續妊娠的話,需要接受系統抗病毒治療;第四,分娩后避免混合喂養(母乳喂養和人工喂養結合)。
專家說,如不采取任何干預策略,艾滋病孕婦在自然狀態下生下艾滋寶寶的幾率是35%左右。而如果將上述四策略執行到位,可以將感染幾率控制到5%以下。在美國等醫學發達的國家,感染幾率甚至控制到2%以下。
記者獲悉,近年由于推行阻斷母嬰傳播艾滋病的措施,2009~2010年我國艾滋病母嬰傳播率已下降至7.9%。
專家提醒
混合喂養比單純喂母乳風險更大
即便是妊娠和分娩時寶寶沒有感染上病毒,在母乳喂養這個環節也可能感染。艾滋病媽媽母乳中含有病毒,母乳喂養傳播機會大,因此建議這類媽媽給寶寶喝特制奶粉,直到1歲半。
但不少艾滋病媽媽沒錢買奶粉,或不知道何種渠道能拿到免費奶粉,就只好用普通奶粉和母乳混合喂給寶寶。專家提醒,混合喂養傳播病毒的風險可能比單純母乳喂養還大。因為寶寶吸吮媽媽乳頭和奶嘴的滲透壓是不一樣的,乳頭和奶嘴經常交替,容易導致寶寶腸炎,表現為經常拉肚子,致使腸道黏膜損傷。寶寶黏膜損傷了,再喝進媽媽含有艾滋病毒的乳汁,就會增加感染風險。
專家提醒,如果艾滋病媽媽真的無法獲取足夠的免費特制奶粉,需要母乳和奶粉輪番上陣,也應講究策略。應在寶寶6個月內盡量純母乳喂養,之后就完全改為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