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退變開始于20歲,36%20到40歲的人群MR可見有椎間盤的退變。其病理改變包括髓核脫水,膠元纖維á,彈性a,高度a,沖擊吸收能力a;纖維環承重á,膨出進入椎管;纖維環變脆,裂紋,與髓核分界不清,髓核碎片侵入纖維環。導致纖維環撕裂,髓核物質移向椎管或椎間孔。
椎間盤突出時突出部分包括髓核,纖維環,部分軟骨終板組織。根據成份,又將突出分為。
軟突-退變的間盤物質通過撕裂的纖維環。
硬突-軟突部分或全部吸收轉化成為附著于椎體的纖維性結節,可鈣化。
椎間盤突出-Protrusion
影像檢查方法
平片,體層?篩選價值,除外其他椎管狹窄原因。陽性表現包括椎間隙窄(退變可無突出),真空間盤,骨贅;椎間隙后部增寬的表現有特異性,但不常見。
椎管造影?微創性,觀察全面,可顯示神經根病變,硬膜囊梗阻,靜脈叢曲張。
CT與CTM?優于造影。
MRI?可顯示后縱韌帶,脊髓病變。T1WI,T2WI,梯度回波,心電門控技術。
椎間盤不同影像檢查方法的優缺點。
優點/缺點
脊髓造影顯示硬膜囊,脊髓,神經根全貌顯示間盤突出與神經根病變好可動態觀察(屈,伸位)侵害性,潛在造影劑副反應不能顯示硬膜外間隙與神節,梗阻以上不能顯示。
CT無創,不需造影劑,顯示突出的位置,大小,移行好,骨軟組織對比好,可觀察相鄰病變,可測量,MPR觀察不能動態觀察,硬膜囊內容顯示差,硬化偽影干擾(肩)。
CTM造影劑量少,顯示硬膜囊內容好梗阻硬膜囊敏感度高腰穿,須臨床或造影病變定位,硬化偽影。
MRI無創,無放射,多切面觀察,不需造影劑,對比好,直接觀察脊髓內改變與間盤退變空間分辨率仍低于CT,骨贅與馬尾神經顯示不如CTM磁場禁忌。
正常影像表現-ImagingFindingsofNormalDisks
平片:順列,正常生理曲度,椎間隙自上至下逐漸增寬(L5-S1除外)。
CT:間盤密度均勻,CT值70±30HU,不能分辨髓核與纖維環,外緣不超過相臨椎體外緣2-3mm;硬膜外脂肪對比好,硬膜外靜脈叢與根袖靜脈叢(頸)增強好。
MRI:矢狀切面,質子密度WI,T2WI,。
間盤-后縱韌帶`硬膜囊神經根-CSF對比好。
正常間盤長T2(髓核與內纖維環含水),中央低信號強度線(纖維組織,30歲以后常見)。
軸位T1WI-脂肪高信號。
腰間盤突出-LumbarIntervertebralDiskHerniation
30~45歲常見,>55歲脫出罕見。兒童突出多大,少見。
主要癥狀包括坐骨神經痛,坐/站時減輕,仰臥加重。直腿抬高(+),可有誘因。
按病理改變可分為(影像依外形判斷)。
膨出-椎間盤徑線增大,髓核保持原位。
突出-椎間盤限局性膨隆,纖維環保持完整,髓核移位。
脫出-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間盤(髓核)物質疝出。
按突出位置又分為
中央型、旁中央型、椎間孔型、外側型與前突。
腰間盤膨出-LumbarIntervertebralDiskBulging
平片-常陰性,可有椎間隙變窄(間盤變性)。
脊髓造影-椎間隙水平硬膜囊前緣壓跡,可引起硬膜囊狹窄à梗阻。
CT/CTM
椎間盤增寬,后緣平滑,彌漫性膨隆,對稱。
硬膜囊前緣變平,硬膜外脂肪消失。
嚴重時可有椎管狹窄,可累及椎間孔下部。
MRI
椎間盤高度a,T2信號減低(脫水,膠元纖維替代纖維軟骨)。
相鄰椎體改變-椎體終板裂隙,肉芽組織增生(長T1,長T2)。
骨髓退變性脂肪化(短T1,略長T2)。
終板骨硬化(T1T2均無信號)。
腰間盤突出-LumbarIntervertebralDiskProtrusion
平片-椎間隙變窄,可有后部增寬。髓核壓跡(青年,少見)。
脊髓造影-椎間隙水平硬膜囊前緣壓跡,可引起硬膜囊狹窄à梗阻,根袖不充盈,神經根增粗。
CT/CTM
間盤后緣局灶性,弧形規則突出,與間盤等密度-部位,大小;硬膜囊受壓/移位,硬膜外脂肪消失。
神經根袖受壓,顯示不清,CTM不充盈。
MRI
軸位與CT/CTM同,突出部分信號不一(T2低于CSF,高于椎間盤)。
矢狀斷面顯示突出與后縱韌帶,硬膜與硬膜外間隙的關系。
腰間盤突出LumbarIntervertebralDiskProtrusion
中央型突出
相對少見,約占5%~12%,與后縱韌帶較強相關。
臨床癥狀依突出大小而不同,主要有。
-下腰痛伴間斷感覺過敏,單側/雙側,持續/間斷交替性根痛。
-輕度運動障。
影像表現
CT/CTM-椎間盤后緣中部弧形突出,與椎間盤等密度,硬膜囊前脂肪消失。
MRI-無更多發現
旁中央型與椎間孔型突出
多見;約12%為椎間孔型。發生于L3-4`L4-5的旁中央型椎間盤突出占:85%。
男:女約為2~3:1老年多見,平均發病年齡53歲。身體向突出側彎時疼痛加重,也可有Babinski征(+)。可同時累及出行與下降2個神經根。
影像表現
平片-體表定位上一椎間隙50%狹窄。
CT/MRI-椎間盤后緣一側弧形突出,與椎間盤等密度/信號。
與椎間盤相連,硬膜外脂肪消失,相鄰椎體下終板不規則。
神經根受壓移位。50%突出部分向上移行。
鑒別-神經纖維瘤:與間盤不連續、椎間孔擴大、終板(-)增強均勻。
神經根增大:聯合神經根、根袖囊腫。炎性神經根增大。
腫瘤:硬膜外轉移、漿細胞瘤、淋巴瘤。黑色素瘤。
邊界不清,溶骨性破壞,密度低于椎間盤,可增強。
腰間盤突出診斷的一些問題。
韌帶外突出
是指后縱韌帶破裂,突出的間盤進入硬膜前間隙。由于后縱韌帶中線部強,突出多為旁中央型。
CT-突出不太規則,“息肉狀”`分葉狀,突出與間盤成銳角;突出前后徑>1/2同層硬膜囊前后徑(90%-Fries)。
MRI-外纖維環后縱韌帶復合體:T1`T2低信號,矢狀斷上復合體低信號帶中斷。
神經根壓迫
臨床上出現根性癥狀,為手術指征之一。主要表現為下腰痛不明顯,直腿抬高(+)(90%),根痛,向患側彎腰時加重。
可見于椎間盤旁中央型突出,椎間孔型突出,側隱窩上口狹窄,黃韌帶前間隙狹窄。
影像表現
脊髓造影-根袖不充盈,神經根梭形增粗,可移位。
CT-突出壓迫神經根袖(L5-S1);黃韌帶前間隙狹窄(<5mm);側隱窩受累狹窄(<3mm)/閉塞。
MRI-軸位顯示突出方向/位置,旁矢狀斷示椎間孔異常:神經根增粗,根周脂肪消失。
鑒別診斷
非椎間盤相關性神經根性癥狀的病因包括椎管狹窄,神經弓裂,腫瘤,炎癥等。
椎管狹窄-中央性狹窄椎間盤退變,椎體后部骨贅,小關節與軟組織(黃韌帶`關節囊)增生與小關節半脫位。
椎管狹窄-側隱窩與椎間孔狹窄椎間隙狹窄,椎體與上關節突骨贅壓迫神經根。
峽部不連-滑椎
硬膜內腫瘤神經性腫瘤,室管膜瘤,腦脊膜瘤。
感染,脊柱炎,硬膜外膿腫。
硬膜囊畸形巨大終池,Tarlov囊腫,脊膜膨出。
脫出間盤的游離碎片
其診斷意義在于游離髓核碎片為經皮間盤突出切除與髓核化學溶解術禁忌癥,手術時需擴大切口,未切除碎片者易術后復發。
脫出間盤部分被后縱韌帶分離,位于硬膜外間隙內。硬膜外間隙由正中與外側矢狀韌帶分為兩部,碎片上下移行。
影像表現
脊髓造影-壓跡長,與相應椎間隙分離。
CT-掃描范圍應大,碎片軟組織密度,高于硬膜囊,神經根/硬膜囊受壓,15%相應椎間盤后緣“正常”。
MRI-(T2WI)碎片信號高于相鄰椎間盤。T1WI+Gd可顯示碎片大小(靜脈叢與肉芽組織增強),矢狀斷(CTMPR)顯示碎片移行方向。
脫出間盤物質進入硬膜囊內
Dandy1942年首次報告,占腰椎間盤突出的0。04~0。33%,可能與后縱韌帶-硬膜囊粘連有關,如退行性滑脫,手術史,先天性硬膜軟弱等。予后與術前病史長短相關,診斷后應即手術。
臨床特點為下腰痛病史長,間斷急性加重,神經損害嚴重;CSF內巨嗜細胞。
影像表現
CT-診斷困難,硬膜囊內氣體影(特異,來自真空間盤)。
CTM-硬膜囊內不規則/分葉狀軟組織腫塊,與間盤密度相同。
MRI-冠狀斷:蛛網膜擴大,T2WI突出周圍高信號~炎性反應。
間盤內氣體
亦稱為“真空間盤”。來自脊柱運動時病變間盤內產生負壓,氣體析入間盤裂隙內,由于間盤內無血運,氣體滯留。90%~95%為氮氣。
影像表現
側位平片-椎間盤低密度,12%~19%。
CT-顯示好。椎間盤內放射狀`中心狀或邊界不清氣體密度影,>40歲50%;>60歲73%。
MRI-梯度回波顯示好,可區分鈣化與氣體的低信號。
間盤鈣化與鈣化性突出
椎間盤的鈣化屬于退行性鈣化,累及髓核與纖維環,位于髓核/纖維環空洞/裂隙內。30~59歲病人有4。1%可見椎間盤鈣化;59歲以上時此數值達8。7%。。
椎間盤鈣化可有不同類型
I。鈣化性突出~位于突出周邊,節段性/不規則;與椎體終板間有與間盤等密度帶相間隔,可隨間盤遷移。CT顯示好,MRI/平片易漏診。
II。間盤突出相關椎體后緣骨贅~位于突出的間盤上。CT矢狀MPR與矢狀MRI有助于鈣化性突出鑒別。
III。間盤突出相關終板骨折~髓核的纖維軟骨于軟骨終板-骨化中心周邊斜行穿過,終板后緣脆+外傷,見于突出間盤上一椎體后下緣。
平片-相關椎體后下緣骨缺損,不規則,伴硬化,間盤上方至密影。
CT-間盤上方弧形至密影,與椎體終板被間盤突出分出來。
MRI-矢狀斷顯示清楚,7或Y形低信號影,一側與Shapey纖維相連。
頸間盤突出-CervicalIntervertebralDiskProtrusion
多為退變性突出,5倍于腰。多發生于C4-5,C5-6,與其活動度大有關;與腰椎及腰椎間盤相比,有以下特點:由于椎體鉤突的限制,椎間盤呈方形,兩側折曲;小關節易受累;后縱韌帶外側更弱;無硬膜外脂肪;神經根袖位于椎間孔中部;神經根多個細小,水平走行,易受壓。
突出分型
外傷性-罕見,重度創傷,多伴半脫位。
間盤膨出-寬基底,多伴真空間盤與間盤鈣化,神經根多無受累。
退變性突出-經撕裂的纖維環疝出。
慢性突出(硬突)-突出成分部分/全部吸收轉化為硬結,附于相鄰椎體,并與韌帶鈣化及骨贅相關。
頸多間盤硬化-1個/多椎間盤突出伴小關節退變,鉤突關節及前后縱韌帶`黃韌帶增生,椎管狹窄。
男性多見(70%);發病年齡40~60歲,平均43歲;C4-5、C5-6、C3-4多見;多間盤病變6%。
癥狀與脊髓壓迫,神經根壓迫相關,包括頸痛(6%);根性病變(45%):放射痛,運動缺陷,肌萎縮;運動障礙(24%):四肢癱雙上肢力弱,Brown-SequardSyn。,半身癱,單肢癱等。
影像表現
平片-椎間隙窄,后部增寬,后伸受限,順列異常。
脊髓造影-硬膜囊前緣壓跡,神經根袖充盈缺損。
CT/CTM-椎間盤后緣軟組織塊突出,密度與退變程度相關,與脊髓相接觸,硬膜外間隙消失,硬膜囊/脊髓受壓變形。可分辨凸出為中央型(多見,壓迫脊髓),后外側型,或為椎間孔型。靜脈增強:突出環形增強(靜脈叢,硬膜血管)。
MRI-矢狀斷:突出與椎間盤相連,等信號強度。脊髓受壓與突出程度相關,受壓脊髓T2高信號-水腫`變性軟化。椎間孔內靜脈叢可有高信號改變(T2*梯度回波),是由于壓迫,血流緩慢引起的。MRI易于顯示鑒別診斷:腫瘤,脊髓空洞等。其缺點為顯示骨贅差。
胸間盤突出-ThoracicIntervertebralDiskProtrusion
罕見,占所有椎間盤突出的不足1%;多無癥狀。男:女比約為1。5:1;80%的病人在39~69歲,平均發病年齡47歲。75%的突出發生于T8-9,50%位于T11-12;正中,旁正中突出占75%,外側突出10~30%。
臨床癥狀不典型,與突出類型相關,可似腹部,尿路病變,Horner氏征等。
鈣化性硬突:多中央/旁中央型-低位脊髓壓迫,似MS。
軟突:多外側型-局限/彌漫,間斷/持續性根痛,可伴運動/感覺異常。
影像表現
平片-1/3的病人無陽性發現;1/3的病人可見髓核疝入骨松質伴終板分層。
椎間隙窄,相鄰骨贅,終板硬化,間盤鈣化等改變占1/3。
鈣化性突出-CT與CTMPR顯示好:明顯鈣化的間盤向后凸出于椎體外,可進入椎管。
MRI可等信號
鑒別:OPLL
無鈣化軟突-脊髓造影:硬膜外壓迫,脊髓平坦/成角,陽性率2/3。
CT/CTM:硬膜外間隙內與椎間盤等密度且相連的塊影。
MRI:矢狀斷T2相顯示關系好,可顯示脊髓內病變。+Gd顯示靜脈叢淤血,易與神經鞘瘤鑒別。
脊柱退行性骨關節病-Degenerativespondylosis
小關節增生
主要累及頸腰椎。其病變機制為小關節退變à肌肉韌帶松馳à椎間盤后移à小關節運動負荷增加à小關節退行性改變。
關節囊富感覺神經,疼痛,過伸加重,屈曲可緩解。
病變
骨贅:60%,多位于上關節突前內,黃韌帶下,致密,偶見松質骨。
關節間隙窄:50%(正常2~4mm),關節軟骨退變,關節面可侵蝕。
小關節增生:皮質薄+受力áà關節面趨向矢狀à穩定性a。
關節囊與相鄰黃韌帶增厚:20%à炎性改變à鈣化。
關節軟骨真空:10%,關節囊`黃韌帶松馳,小關節不適/半脫位。
進展期-軟骨破壞,關節囊`黃韌帶松馳,小關節再塑形+肌力a,相關椎間盤退變。
影像
平片:顯示小關節骨贅(頸椎側位,腰椎斜位~關節面方向)。
CT:顯示病變好,黃韌帶厚£5mm。
MRI:黃韌帶T1為中等信號,外側低信號(關節囊);軟骨下鈣化T1T2均低信號;小關節增生T1不均高信號(脂肪性骨髓硬化),或T1低信號(至密性骨髓硬化);大骨贅內骨髓T1可高信號。
腰椎管狹窄-LumbarSpinalStenosis
側椎管(側隱窩,神經根管radicularchannel)狹窄。
解剖-外:椎弓根后:上關節突前:椎體外1/3,上口最窄,峽部最寬,下口為椎間孔。
原因-(先天)短椎弓,小關節面近矢狀。
(后天)椎間盤病變,椎體增生(骨贅),小關節前骨贅`增生,黃韌帶外側增生,滑膜囊腫。
影像
平片:顯示短椎弓根,側隱窩顯示差<脊髓造影無幫助>。
CT:上口寬(上關節突~椎體后緣)<5mm可疑,<2mm診斷。
神經根壓迫:根周脂肪消失,根袖變形。
MRI:T1WI根周脂肪消失,神經根變形,骨贅無信號。
椎間孔狹窄
解剖-椎間孔-上下:椎弓根前:椎體椎間盤后:關節突間部(峽)。
上寬下窄,神經根袖位于上部,纖維帶固定于椎弓根。
約92%為頭尾側狹窄,神經根壓迫較少;前后狹窄占4%。
影像
CT:椎體骨贅突入椎間孔中上1/3,可有脊神經節增大。
旁矢狀MPR:神經根及節前脂肪消失,與椎弓根接觸。
MRI:T1WI顯示椎間孔成分好-神經根`節,靜脈,椎間盤,韌帶、骨贅`骨皮質均低密度,易診斷不足
中央型狹窄-先天性
解剖改變-椎弓根短`厚,弓根間距短,椎板短寬,50%~60%合并頸椎管狹窄。
影像
平片:椎管前后徑及椎弓根間徑(AP位)窄。
脊髓造影:可顯示蛛網膜下腔狹窄程度,頭側范圍水平,有無合并椎間盤突出(硬膜外壓迫,立臥位無變化)。
CT/CTM:椎管三葉草形(關節柱前內位),前硬膜囊外脂肪消失。
MRI:與CT同(附合率96。6%),無動態信息。
中央型狹窄-退行性
解剖改變-(輕度先天因素+退行性改變。
椎間盤病變:椎體骨贅,黃韌帶病變。
向心性狹窄:先天性狹窄+椎間盤退變+黃韌帶增生,
三葉草樣狹窄:短椎弓+小關節增生/骨贅,黃韌帶增生,
發病年齡50~70歲,可多水平病變(活動大的部位),
影像
平片:測量作用不大,個體變異,不能顯示軟組織結構;三葉草狹窄平片測量正常。
CT/CTM:硬膜囊受壓,硬膜外脂肪消失(向心性-前部;三葉草性-后外`側部),硬膜囊前后徑<正常值(12~10mm可疑;<10mm診斷)。
MRI:與CT同,矢狀斷不能顯示后外側狹窄。
其他狹窄原因
滑椎,術后
Paget’s病:單/多個椎體增生,相應向心性或外側性狹窄。
肢端肥大癥:有時有椎體增生,相應椎管狹窄。
韌帶性狹窄OPLL:頸椎多見。
硬膜外脂肪沉積癥:向心性狹窄,CT-MRI易診斷;亦可有下腰痛,根性癥狀,感覺異常。
頸椎管狹窄-CervicalSpinalStenosis
椎間孔狹窄
鉤突關節增生-前后向狹窄,多伴小關節增生,椎間盤退變。
臨床主要為頸上肢根性癥狀,頸后伸時加重。
影像表現
平片:鉤突關節增生,肥大變尖。
CT:骨結構顯示好;CTM顯示神經根。
MRI:骨病變顯示較差,高分辨GE(GRASS)顯示好。
MR水成像顯示造影效果,顯示神經根。
椎管狹窄-先天性
常見,但極少為頸椎病的單一原因。
解剖改變類型
椎板發育不良:椎板線前于小關節柱后緣,椎管前后徑狹窄。多見于中下頸椎80%。
扁平椎體(platspondylitis):椎體前后徑增大15%,小關節突前部高位,椎弓短、橫向5%。
影像
CT顯示骨結構異常,CTM`MRI顯示脊髓受壓。
椎管狹窄-退變性
解剖改變
椎間盤退變:C5-656%,C6-744%,C4-529%。
鉤突關節,小關節退變:C2-325%,C3-414%。
椎體后緣骨贅
病理改變
脊髓受壓-白質脫髓鞘斑與退變區;灰質稀薄偶伴空洞;髓鞘`磷酯`軸索`膠質水腫;反復損傷、軟化。
脊髓前動脈受壓-分水嶺區(中心向周圍過渡區)缺血à軟化;
脊髓梗塞男性多見,常有外傷史,發病年齡50~60歲,起病慢,病變水平以下運動感覺異常,可有椎體束征,括約肌功能障礙等癥狀。
影像
脊髓造影:可顯示狹窄壓迫,脊髓變形`萎縮,過伸、過屈位可顯示最大狹窄。
CT/CTM:硬膜囊前后徑<10mm,脊髓受壓變形~V形(黃韌帶肥厚),逗號形(一側椎間盤/骨贅壓迫)。
不能顯示脊髓內病變(延時CTM可顯示繼發空洞)。
MRI:可顯示脊髓變形`萎縮,髓內水腫`軟化,與CT聯合診斷手術符合率>90%。
后縱韌帶骨化-OPLL
日本人口1~3%,兩性發病相同,發病年齡50~80歲;常見發生部位為C3~C5,T4~T8。
病變為層狀骨,可出現哈弗氏管與骨髓;病因不清,可導致進行性脊髓病。
依其形態可分為連續型(多見),節段型,混合型。
影像
平片(側位):椎體`椎間盤后緣致密骨帶(連續型),不連續的致密斑(節段型)。
CT:椎體后緣“綢帶”樣骨化,與椎體后緣間可見低密度帶,間盤水平變寬,軸位節結狀凸入椎管。MPR顯示范圍。
MRI-椎體后緣至脊髓距離á(>3mm骨化才可顯示),T1可見小片高信號骨髓:連續型56%,節段型11%;T2髓內高信號:連續型34%,節段型16%。
鑒別:鈣化性腦膜瘤`AVM`含鐵血黃素沉積。
脊椎滑脫-Spondylolisthesis
是指椎體相對于其下方椎體滑移,好發于L5-S1,L4-5。
正常時椎間盤前傾,體重軸位于其前1/3,腰骶、小關節(小關節面冠狀角4-540°,L5-S130°)為保持穩定結構,產生關節間部剪力。依小關節面的方向,脊椎滑脫可有兩類。
-關節間部分離,小關節面方向正常。
-小關節面方向異常,退行性滑椎。
峽部不連
病因尚有爭論:先天性發育缺陷或反復微小損傷性骨折
發病年齡15~30歲,5%關節間部不連,發病部位L5-94%,L4-6%;雙側87%,單鍘13%。
多無癥狀;也可有下腰痛,過伸加重,休息減輕。
影像
平片-可診斷分級,示峽部不連;過伸過屈滑脫(常有神經根壓迫)。
CT-不連:關節間隙前上方的關節間部骨缺損,不規則,可有不規則硬化。沿關節長軸MPR顯示好。
病變處可有纖維性/骨纖維性胼胝發育,可增生,骨化,形成Gill結節(60%),可壓迫側隱窩(12%)。
椎間盤:上一節段突出,滑椎水平多膨出,突出少見(10~15%),椎間盤后部窄,滑椎終板陷入纖維環。
椎間孔:窄,是神經根壓迫的主要原因(80%),~分離的關節突中間部上部前下移位,MPR顯示好。
MRI-經小關節斜矢狀斷好:中間部皮質`骨髓不連續,裂內組織信號不一,纖維軟骨中等信號(T1T2),纖維骨低信號。可顯示髓內繼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