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世界范圍內醫療衛生防疫水平的提高,傳染病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人們的平均期望壽命延長,老齡人逐漸增多,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亦逐漸增高,形成人口老齡化。北京市在1990年就已進入老年型社會,從老齡化程度上看,北京市18個區縣基本都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行列。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罹患癡呆的絕對人數將不斷增多,將會帶來更大的社會負擔和影響,因此早期識別與防治癡呆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
癡呆是一種由大腦病變引起的綜合征。臨床特征為記憶、理解、判斷、推理、計算和抽象思維多種認知功能減退,可伴有幻覺、妄想、行為紊亂和人格改變,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國內外研究均提示,隨著年齡的增長,癡呆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均呈逐漸增高的趨勢。80歲以上老人癡呆患病率可高達20%。歐洲的調查資料提示60歲至94歲癡呆患病率,每5歲為一年齡段而倍增。最常見的一種癡呆是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性癡呆”),它的早期癥狀往往被認為是老年人的“老糊涂”而被忽視。記憶衰退是阿爾茨海默病最早和最常見的癥狀,如記不住定好的約會或任務,記不清近期發生過的事件。其中有些病人可能會力求掩飾與彌補,往往采取一系列的輔助措施,如不厭其煩地書面記錄或一反常態地托人提醒等。曾有人認為記憶隨年齡而減退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轉的,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在癡呆患者中,記憶的進一步損害及理解判斷的缺損可能使老人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抽象思維、概括、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進行性減退,并產生妄想,懷疑自己被盜、生病、被害或對配偶的嫉妒妄想。患者還會喪失對時間、地點、人物甚至自身的辨認能力,經常晝夜不分、不識歸途或無目的地漫游。有時患者的情感還會失去控制能力,表現為焦慮不安、抑郁消極,或無動于衷,或勃然大怒,或笑不能自制。
此外,傳統觀念認為“癡呆無藥可治”,而科學的發展已經帶來癡呆治療的變革,不少癡呆患者經過規范治療,認知癥狀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患者功能進一步衰退,大大提高了患者和照料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早期識別癡呆,使更多患者及時得到規范治療是目前為老年癡呆患者提供良好醫療保健的重要舉措。
然而,到目前為止,依然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未能意識到記憶力減退、思維能力下降、判斷困難等癥狀可能意味著不正常,他們甚至可能會錯誤地認為,這種行為是正常衰老過程的正常表現,而不認為是一種病態的表現。另一種情況是,這些癥狀可能逐漸進展,很長時間未能引起他人注意。有時,人們即使知道是病態表現,也拒絕采取任何措施。事實上,認識到這些癥狀,就應該去找醫生,這一點非常重要的。只有醫生才可能對病人的情況做出準確診斷,況且有時有些癥狀還是可逆的。另一方面,即使被診斷為癡呆,也并非無計可施,除了及時采取藥物治療外,家屬和照料者還可以向醫生或有關組織(如醫患聯誼會)尋求幫助,學習如何照顧癡呆患者,了解如何提高護理質量。
總之,我們應該積極關注老年人的記憶健康,認識記憶年老化的特點和變化規律,這樣才能使老年人不致于因為忘記一件小事而抱怨自己記憶減退,能正確面對這些變化,不會為此感到煩惱。同時也能及早發現引起記憶障礙的疾病,畢竟病理性記憶障礙與正常年老化相比,無論從性質或程度方面都是不同的,必須區別看待。因此,我們建議60歲以上老人除了作常規的身體體檢,最好每年能進行一次記憶體檢。通過定期進行記憶體檢,掌握自己的記憶健康狀況和記憶老化程度, 就能早期發現疾病(如癡呆)的“苗頭”,抓住診斷和治療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