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些人常將精神病與神經癥混為一談,其實二者也是不同的。人們常說的精神病多指重性精神病,神經癥是一組輕度精神障礙,主要區別于病因、分類、癥狀不同。分述如下:
一、病因不同
人們普遍認為精神病是“受刺激”后得的,其實直到今天精神病學的研究仍認為大多數精神病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的疾病。當然,某些精神病人發病前曾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但更多的與患者的內因有密切的關系。人生在世都可能遇到各種挫折和困難,但患精神病者究竟是少數,有些病人在發病前并無任何精神刺激。所以,精神刺激只是發病誘因,而非發病原因。恰恰相反,神經癥一般由現實或幼時創傷性心理致病因素引起發病的。
二、分類不同
提起精神病,人們總認為有文武的兩種,其實不然,精神病為數最多的是精神分裂癥和情感性精神障礙。說到神經癥,人們就會把它與神經衰弱等同起來。實際上,神經癥不是一個疾病單位而是一組精神障礙,它包括恐懼癥、焦慮癥、強迫癥、抑郁性神經癥、癔癥、疑病癥、神經衰弱和人格解體神經癥、軀體化障礙、職業性神經癥(即知識分子的職業病—書寫痙攣綜合征。其特點是:凡是從事書寫工作時手指發生功能障礙,而做其他工作時則完全正常。此癥好發于作家、畫家、教師、編輯、繪圖員、秘書等長期用手做精細動作的人)。
三、臨床表現不同
精神病患者對自己的心理狀態異常沒有認識,因此不承認自己有精神病,不主動就醫,甚至拒絕看病;而神經癥除癔癥外,沒有精神病性癥狀(幻覺、妄想等)對他的心理狀態的異常有認識,因此有患病的感覺,主動求醫。精神病的行為改變有時超過了社會所能接受的限度,如無故擠眉弄眼、作鬼臉,吃些不能吃的東西:肥皂、污水等。行為不可理解,不知道動機目的何在;而神經癥的行為改變通常仍保持在社會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內,如恐懼癥患者對某種物體或處境,害怕和恐懼,常采取回避行為;強迫癥病人具有不安全感,于是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好,床下是否藏著小偷;神經衰弱病人容易激動,為微不足道的小事生氣等。
溫馨提示:在社會生活中,要正確處理學習、工作、戀愛、婚姻、家庭及鄰居關系,碰到問題正確對待,冷靜的處理,不感情用事,遇到難解決或想不通的矛盾,可找領導、好友或親屬幫助,爭取矛盾妥善的解決,不要遇事苦思冥想、不要整日憂愁叢生。要不悔恨,不嫉妒、想的高、看的遠、以免精神遭受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