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是中樞神經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組成的椎管內,呈長圓柱狀,全長41-45厘米。上端與顱內的延髓相連,下端呈圓錐形隨個體發育而有所不同,成人終于第一腰椎下緣或第二腰椎上部(初生兒則平第三腰椎)。但脊髓發生病變時如何診斷呢?下面為你一一分析。
脊髓節段損害的定位診斷
1、高頸段C1~C4)
枕頸區放射性痛,四肢痙攣性癱瘓,并軀干、四肢的感覺障礙。如膈神經和肋間神經受累,可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呼吸停止。當累及枕骨大孔區可有頸項強直、強迫頭位、后組腦神經、延髓、小腦受損及顱內壓增高表現。
2、頸膨大段(C5~T1)
肩及上肢放射性疼痛,上肢弛緩性癱瘓,下肢痙攣性癱瘓,肱二頭肌反射消失、肱三頭肌反射亢進;病灶以下感覺障礙,C8~T1受損側出現眼裂狹小、瞳孔縮小、面部無汗和眼球內陷即Horner綜合征。
3、胸段(T2~T11)
早期胸腹背部放射痛及束帶感,繼而由一側下肢發展至雙下肢無力及麻木,雙下肢痙攣性癱瘓并感覺障礙,腹壁反射減弱或消失,括約肌功能障礙。
4、腰膨大段(T12~S2)
腹股溝、臀部、會陰及雙下肢放射性根痛,雙下肢弛緩性癱瘓,損害平面以下感覺障礙,膝反射、跟腱反射、提睪反射消失,明顯的括約肌功能障礙。
5、圓錐部(S2~尾1))
大腿后部、臀部、會陰肛門區有鞍狀感覺障礙,膝反射、踝反射和肛門反射消失,性功能障礙,括約肌功能障礙出現較早,但根痛不明顯,下肢運動功能正常。
6、馬尾部(L2以下)
早期有劇烈的下腰部、骶尾部、會陰部根痛或坐骨神經痛,臀部及會陰肛門區呈鞍狀感覺障礙,可有下肢弛緩性癱瘓,膝以下各種反射消失,早期排尿費力、晚期尿潴留。癥狀和體征兩側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