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膚損害往往是先單側(即單腳)發生,數周或數月后才感染到對側。足癬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膚病,具有傳染性,在全世界廣為流行,而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更為普遍。在我國足癬的發病率也相當高。人的足底和趾間沒有皮脂腺,從而缺乏抑制皮膚絲狀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機能較差,而這些部位的皮膚汗腺卻很豐富,出汗比較多,加之空氣流通性差、局部潮濕溫暖,有利于絲狀真菌的生長。此外,足底部位皮膚角質層較厚,角質層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豐富營養物質,有利于真菌的生長。
而腳氣的類型也有很多,在所有的腳氣類型中糜爛型腳氣是最為多見的一種,好發于第三與第四,第四與第五趾間。初起趾間潮濕,浸漬發白,干涸脫屑后,剝去皮屑為濕潤、潮紅的糜爛面或伴有裂口,有奇癢,易繼發感染。此型足癬的致病菌尤喜在潮濕、溫暖的環境里生長繁衍。因而當其長期寄生于伴有多汗的趾間時,易致表皮層皸裂,并因濕潤浸漬而發白。多見于足多汗或經常穿透氣性差的雨鞋、膠鞋的人,角質貯水過多而浸漬發白。
浸漬糜爛型腳氣可波及全趾間皮膚浸軟,部分趾間皮膚皸裂,有時露出紅色糜爛面,有臭味。可引起丹毒、癬菌病等合并癥。皮疹夏重冬輕。此型足癬的致病菌尤喜在潮濕、溫暖的環境里生長繁殖。因而當其長期寄生于伴有多汗的趾間時,易致表皮層皸裂,并因濕潤浸漬而發白。趾間糜爛、角質層浸漬發白是本型特點,遭到破壞的角質層較松軟,很容易刮除而露出紅斑糜爛的基底面。
由于搔抓和摩擦,經常繼發細菌感染而發生惡臭,中醫稱之為臭田螺。《醫宗金鑒》寫到“臭田螺瘡最纏綿,腳丫瘙癢起白斑,搓破皮爛腥水臭……”。 “腳丫破爛,其患甚小,其癢搓之不能解,必搓之皮爛,津腥臭水覺痛時,其癢方止,次日仍癢,經年不愈,極其纏綿”。此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癢感。
如果由念珠菌引起的趾間浸漬糜爛者,自覺癥狀明顯要比皮膚癬菌引起者為輕。如果繼發感染后引起的炎癥未得控制,可引起一些并發癥的產生。如淋巴管炎、小丹毒、蜂窩織炎等,引起足部及小腿局部的紅、腫、熱、痛。并可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癥狀。部分敏感體質的患者,可發生癬菌疹等疾病。收由白念珠菌引起者,有時也可致指甲及甲溝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