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早期發現患肢出現紅、熱區域,伴有觸痛,在牽引患部時疼痛加劇,在大隱靜脈受累時,可引起隱神經炎反應,而使該神經分布區出現神經痛,有時在靜脈病變消失后,神經痛仍可持續一段時間,檢查時在淺靜脈可見1cm寬的紅線,長短不一,局部皮膚溫度增高,皮下觸及一柔軟的索狀腫塊,此即血栓形成的靜脈,皮膚的紅、熱,說明有靜脈周圍炎和滲出。病變可向靜脈近端擴展,甚至可波及其分支,由于深靜脈通暢,很少引起肢體紅腫,隨著病變的消退,皮膚紅、熱和局部觸痛逐漸消失。而留下棕色色素沉著,該靜脈在數周內仍可觸及索狀腫物,有時可永久不退。有的急性期后可遺留慢性炎癥,該靜脈附近有持久的觸痛。病變靜脈多因纖維化而不易被觸知。偶爾形成再通,因此局部索狀物的消失,只能根據遺留的色素沉著,判斷該靜脈曾發生過血栓性淺靜脈炎,但色素沉著也可逐漸消失。
靜脈炎診斷檢查
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多為單側發病,往往有1~2條淺靜脈受累。典型的臨床表現是:抬舉、活動上肢時,突然感到一側胸腹壁疼痛,受累靜脈略顯紅腫、壓痛、血管變韌,可捫及條索狀物,有的表現為銀叉或串珠狀,開始較柔軟,逐漸變硬,直徑大約3~5mm。根據受累靜脈的不同走向,呈迂曲或直線狀,與皮膚輕度粘連。上臂外展或高舉時可見覆蓋病變淺靜脈的皮膚凹陷形如淺溝,索狀物更加明顯,呈弓弦狀。
良性血栓性淺靜脈炎全身反應比較輕微,至多有體溫升高或白細胞輕度升高。本病有復發傾向,復發的病變可能發生于原來的靜脈或其他的靜脈,受累區域顯示有慢性炎癥征象。下肢靜脈曲張并發血栓性淺靜脈炎,部分病例血栓蔓延可達隱、股靜脈匯合處,有累及深靜脈和并發肺栓塞的可能,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