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自身病變是冠心病、腦血栓形成的關鍵
對于心腦血管病的發生,血管病變是最為直接的關鍵因素。它包括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所形成的動脈血管硬化,還包括由于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所引發的血管痙攣造成心腦供血供氧不足。血管內皮細胞分泌擴血管因子——血清一氧化氮(NO)與縮血管因子——血清內皮素(ET),它們相互作用調節著血管的擴張與收縮功能。當血管內膜受損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時,血清一氧化氮分泌降低,內皮素分泌增高,從而導致血管痙攣,引起心腦血管血供障礙,冠心病、腦血栓發生,尤其是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變異性心絞痛。心絞痛持續發作難以緩解主要發病機理是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痙攣可以促進心肌梗死的發生,單純冠脈痙攣也可造成猝死,腦動脈痙攣可促使腦血栓的形成。
血液的粘稠凝聚是冠心病、腦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醫學科學研究發現,多種血液本身病理性因素的刺激使血管內皮細胞發生功能性和器質性改變,使動脈內膜完整性受到破壞。人體脂質代謝紊亂,血液中的脂質以脂蛋白的形式從內膜受損處沉積到血管內壁,引起血管壁平滑肌細胞的增生。同時,血小板粘附、聚集于受損部位,被暴露的膠原等激活,釋放出一些物質促使血小板進一步聚集和血管收縮。這樣,內皮細胞的損傷、血脂的沉積和血小板粘附釋放多種生長因子的作用,可激活內皮細胞和動脈中層的平滑肌細胞,增殖的平滑肌細胞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斑塊阻塞冠狀動脈血管就會形成冠心病,阻塞腦血管就會形成腦血栓。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逐漸形成的過程中,血液自身的脂質代謝紊亂、血脂增高、血小板聚集起著決定作用,而血管自身的內皮細胞損傷也起著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