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網模下腔出血后遲發性腦缺血的已知預測因素是入院時的出血量大及臨床狀態差,其他因素的預測價值尚不清楚。為此,荷蘭烏德勒支醫學中心神經科和神經外科的Nicolien K. de Rooij博士等人進行了一項系統回顧研究,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2012年12月18日的Stroke雜志上。研究結果發現:吸煙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后遲發型腦缺血的預測因素,證據級別較強。
該研究為系統回顧。研究人員在MEDLINE搜索1960-2012年蛛網膜下腔出血后72小時內常規有效的臨床、實驗室和影像學等預測因素。研究根據方法學質量進行分類,提取原始數據和包含95%可信區間(CI的)效應估計(優勢比OR、風險比、危險度比),進行重新計算,有可能的進行合并。對于每個可能的預測因素評估所有關于一致性(根據同向性得分)和臨床相關性的效應(大小和95%CI)。
研究結果顯示:共納入52個研究,涉及33個可能的預測因素。以下情形發生遲發型腦缺血風險較高:吸煙者(合并 OR:1.2,95%CI:1.1-1.4),證據級別為強(≥3個高質量研究);高血糖患者(OR:3.2; 1.8–5.8和風險比:1.7; 1.1–2.5),證據級別為中等(2篇高質量研究);腦水腫(OR:1.3; 1.1–1.5 和OR:2.6; 1.2–5.5);糖尿病史(合并OR:6.7; 1.7–26);早期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合并OR:2.1; 1.4–3.3)。女性風險增加(合并OR:1.3; 1.1–1.6)的證據有限,有高血壓史患者風險增加(合并OR:1.5; 1.3–1.7)的證據也是有限。以下情況風險增加的證據也是有限:一開始就出現意識障礙、偏頭痛史、發病前使用選擇性血清素(5-HT)再攝取抑制劑、低鎂血癥、血紅蛋白偏低和早期經顱多普勒出現血流速度增快。
該研究發現:有強的證據說明吸煙是遲發型腦缺血的預測因素,而其他可能的預測因素證據為中等、有限或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