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的一組疾病,又稱腦血管意外或腦卒中,俗稱為腦中風。其病因如下:
一、疾病因素(35%):
⑴高血壓病和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管病最主要和常見的病因。有資料表明,腦出血患者有93%有高血壓病史,腦血栓形成患者也有86%有高血壓病史,70%的腦血管病患者有動脈粥樣硬化病史。
⑵心臟病,是腦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風濕性、高血壓性、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及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均有可能產生附壁血栓,當出現心力衰竭或房顫時,促使血栓脫落,流至腦動脈而發生栓塞。由于栓子可以反復脫落,所以容易復發。
⑶顱內血管發育異常所致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病因,且常多次破裂出血。
⑷某些炎癥可侵犯腦膜、腦血管,或單獨侵犯腦血管引起腦動脈炎,如化膿性、結核性、霉菌性炎癥和風濕病等,均可引起腦血管病。
⑸血液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紅細胞增多癥、白血病,常引起出血性腦血管病。少數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
二、藥物引起(25%):
腦血管病可有諸多因素引起,最常見的除有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及氣候異常外,目前,還發現一些藥物,如降壓藥、鎮靜劑、利尿劑等,也是誘發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⑴降壓藥:腦組織的血流量主要是靠血壓來維持,若使用作用較強的降壓藥或服用降壓藥劑量過大,致使血壓驟然大幅度下降,從而影響了大腦血液供應,腦部血流緩慢,促使腦血栓形成。睡前更應忌服大劑量降壓藥。人在入睡后機體大部分處于休息狀態,新陳代謝減慢,血壓也相對降低,若再服用大量降壓藥,勢必會使血壓更低,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減少,血流緩慢,血粘度增加,瘀積在腦血管形成血栓,而發生腦血管病。
⑵鎮靜藥:一些作用較強的鎮靜藥,如氯丙嗪、水合氯醛、硫酸鎂等,也可使血壓在短期內急劇下降,使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導致腦血栓形成。
⑶止血藥:一般中老年多伴有血管硬化,血脂偏高,血粘滯性增加。若使用大劑量止血藥,如安絡血、止血芳酸等,可增加血液的凝固性,使血液緩慢,促使腦血栓形成。
⑷利尿藥:中老年人應用利尿藥,如速尿、雙氫克尿噻等,由于大量利尿,失水過多,血液濃縮,粘滯性增加,也易形成腦血栓;同樣道理,發燒時過量使用阿斯匹林、復方氨基比林等發汗退熱劑,或過量使用中藥麻黃、桂枝等解表發汗劑時,均可致大量出汗,乃至失水過多而發生腦血管病。
⑸避孕藥:據報道,一些避孕藥能增加血液的凝固性。口服避孕藥者腦血管病的發病率高于對照組5~8倍,其服藥到發病的時間最短者數天,長者5年,故在服用避孕藥的過程中,應經常進行血壓和血液流變學檢查,發現異常者應停藥,對有腦血栓形成傾向的人,則應停用避孕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