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動癥疾病簡介
兒童多動癥(簡稱多動癥),又稱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問題。這類患兒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現為與年齡和發育水平不相稱的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廣度縮小、注意時間短暫,不分場合的活動過多、情緒易沖動等,并常伴有認知障礙和學習困難。
該癥于學前起病,呈慢性過程。該癥不僅影響兒童的學校、家庭和校外生活,而且容易導致兒童持久的學習困難、行為問題和自尊心低,此類患兒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如不能得到及時治療,部分患兒成年后仍有癥狀,明顯影響患者學業、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國內外調查發現該癥患病率3%~10%,男女比為4~9:1,早產兒童患此病較多。
2、多動癥疾病病因
遺傳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該障礙與遺傳因素有關,遺傳度為0.75-0.91,遺傳方式尚不清,可能為多基因遺傳。分子遺傳學研究表明該障礙和多巴胺受體基因的多態性有關。
神經生理學因素
該障礙患兒腦電圖異常率高,主要為慢波活動增加。腦電圖功率譜分析發現慢波功率增加,α波功率減小、平均頻率下降。提示該障礙患兒存在中樞神經系統成熟延遲或大腦皮質的覺醒不足。
輕微腦損傷
母孕期、圍生期及出生后各種原因所致的輕微腦損傷可能是部分患兒發生該障礙的原因,但沒有一種腦損傷存在于所有該障礙患兒,也不是所有有此損傷的兒童都患該障礙,而且許多患兒并沒有腦損傷的證據。
神經生化因素
有研究表明該障礙可能與中樞神經遞質代謝障礙和功能異常有關,包括:多巴胺和腎上腺素更新率降低,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功能低下等。
神經解剖學因素
磁共振研究報道該障礙患兒存在胼胝體和尾狀核體積的減小,功能核磁研究尚報道該障礙患兒尾狀核、額區、前扣帶回代謝減少。
心理社會因素
不良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如經濟過于貧窮、父母感情破裂、教育方式不當等均可增加兒童患該障礙的危險性。
其他因素
該障礙可能與鋅、鐵缺乏、血鉛增高有關。可樂、咖啡、食物添加劑可能增加兒童患該障礙的危險性。